再谈企业的性质

时间:2022-10-20 05:17:28

再谈企业的性质

摘要:在梳理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企业的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企业是市场社会的生产组织,是自由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约。企业合约具有效率属性和权力属性。对于劳动关系研究而言,两种属性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交易成本;企业的行动理论;具体行动体系;场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360-02

那种理论里的企业模型,就像很多作家相信的那样,不是设计出来解释和预测真实企业的行为的;相反,它是被用来解释和预测观察到的价格(报价、支付价、接收价)的变化,该价格变化是条件(工资率、利率、进口税、消费税、技术等)变化的结果。在这个因果联系中,企业只是一个理论环节,一个思维构造,被借以解释原因如何导致结果。这与解释一个企业的行为不同。

——Mchlup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里,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个生产函数。如Mchlup所言,企业在那里只是一个理论环节,一个思维构造,而不是组织。自科斯等学者以来,针对企业性质的经济学解释的文章已经很多,它们主要关注企业的为何产生和企业的边界问题。而有关工作组织的内在结构和运作的研究,现代经济学还处在早期阶段,它们讨论的还是非常一般的问题(Stephen,1984)。社会学对组织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它对组织的经济逻辑的研究较少。从分析劳动关系的角度而言,关于工作组织的理论,既要重视组织的经济逻辑,还要回答要素在组织内是如何组织的。要建构这样的理论,需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成果。本文拟在清理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从劳动关系研究的角度,揭示工作组织的特点。

一、经济学的解释及其不足

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的认识还停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上,仅仅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即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如何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出版《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技术函数的质疑,激发了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研究的浓厚兴趣,现代企业理论才逐渐发展起来。科斯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科斯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组织?鉴于经济学家视价格机制为协调工具的同时又承认“企业家”的协调功能,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协调是价格机制的工作,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又成了企业家的任务?科斯的回答是,“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科斯,2007)。企业组织的出现,就是用企业内部等级性的生产要素组合代替市场交易,从而节约交易费用。科斯还从劳动关系入手分析了企业性质。他把“雇主—雇员关系”看作是一种长期的、权威的契约关系。长期性体现在“一般条款”中,而权威性体现在“具体细节”中。“雇主—雇员关系”是前者长期购买后者的劳务,这种长期契约因为节省了每一次短期契约的费用并回避了风险,因而替代了短期契约,以企业的形式存在;一旦这种长期契约得到确定,“具体细节”则留待某个权威来支配。科斯实际上认为,企业的长期性和权威性特征使之区别于短期的、讨价还价的市场,因为这种契约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更能节省交易费用,因而可以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而存在(郭东杰,2006)。“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指导生产,而生产由市场上的一系列交易来协调。在企业之内,消除了这些市场交易,取代充斥交易的复杂市场结构的是企业家——也就是指挥生产的协调者”(科斯,2007)。总之,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借助于权威指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张五常的间接定价理论发展了科斯的观点。张五常(2004)认为,在现实条件下,由于估价某产品或获得某产品的有关信息通常需支付成本,如果采用通过对某些投入品替代物进行估价的定价方式,成本将大大小于对产出物的直接定价,但是这种间接定价的不足是不能获得象对产品定价那样充分的信息。因此,对契约安排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替代物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于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失之间作比较。企业与市场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企业并非是市场的替代物,而是以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契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给者以获取收入。在此契约里,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契约规定,接受权威的指挥,而不再参照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阿尔钦和笛姆塞茨把企业看成投入的合约组织,也就是说,企业是各种资源的所有者为了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利用专业化协作来提高生产率而组成的一种合作性经济组织。他们之所以合作,是因为合作生产的总产品大于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时的总产品。他们把合作性的生产活动称作“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然而,“队生产”面临着如何衡量每个参与者的生产率和报酬的难题。在阿尔钦和笛姆塞茨看来,对生产率和报酬进行计量的困难以及节约计量费用的需要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存在计量困难的情况下,参与者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动机,而“搭便车”行为将降低“队生产”的效率。为解决偷懒问题,需要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来检查队员的投入绩效。然而监督者本身也可能怠工,为监督监督者,还必须有如下安排:企业所有人(企业家),⑴是与所有资源所有者签订双边合约的核心方(central party),⑵有权监督所有投入行为,⑶可以改变“队”的成员身份,⑷是剩余索取者,⑸可以出售上述所有权利(Stephen,1984:6-7)。所有这些安排一起保证监督者自己不会“搭便车”。因此,合约组织的主要问题是决定合约或产权系统,该系统确保投入的最有效的使用。

回顾经济学对企业的分析,可总结出几个特点。首先,新古典经济学视野里的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函数,不是组织。但新古典经济学揭示了企业的目标乃经济利润最大化,这是需要肯定的。其次,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了企业为何存在,把企业看作为了分工合作的利益、节约交易费用并达到均衡的组织。在它的视野里,企业是合约组织,这个合约组织具有科层特点,也就是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契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给者以获取收入,在此契约里,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契约规定,接受权威的指挥。但是,仅仅认识到企业的目标和企业的科层特性还不够。即使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企业仍然还是个“黑箱”,全面的企业分析,应该打开这个黑箱,应该揭示科层组织内部的运作。

上一篇:卷包生产现场工艺质量管理 下一篇:浅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