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完美” 体验“错误”

时间:2022-10-20 04:28: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10-0035-01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完美性的评价已经形成一种定势认识:教学的每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教师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恰如其分,老师在教学中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这样的课真的就非常“完美”吗?

一位教师在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前面的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讲解了半径的概念后,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径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各自所画的圆中画半径,限时30秒,可能因为老师看错了时间,操作活动的时间被延迟了许多……随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有同学说画了15条;有同学说画了25条;还有同学说能画无数条;但有位同学认为不能画无数条,他已经把整个圆快画满了,再也画不下去了。接着同学们提出策略:铅笔削细点,圆画的再大点。无奈老师只好搬出救兵:“大家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评课的时候这位老师解释到,以前也这样教学的,没问题,这次是因为时间没把握好,才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这件小事投射出教师们对课堂完美性的追求以及对于差错的畏惧,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尽善尽美,做到尽量少地出现差错,有争议的地方尽量回避。试想一下,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是不是必然会碰到那些鲜活的场景呢?课堂可以处理,但生活可以加工吗?

有人说:错误犯得越早,损失就越少;也有人说:教室是孩子出错的地方……过分追求所谓“完美性”的教学,会让孩子失去出错的地方和机会。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逐渐就只会解决数学中的数学问题,而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了。倘若那位教师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一些对像,譬如直线、射线、线段等和现实生活中的线是不一样的,数学中的线是由现实中的线抽象而成,但是在现实中却是找不到数学中的线。生活中的线有宽度,譬如削尖的铅笔画的线比较细,而水笔画的线比较粗,“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中的半径指的是数学中的线,而用笔画出的线是现实中的线,两者本来就不是同一回事。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问题,“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是说明存在无数条半径;而“圆的半径能画无数条”是指能构造出无数条半径,存在未必就能构造出来,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然能够肯定老师就在山里,但我们却找不到。既然,画图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可以换下思路,在圆上画两条半径OA、OB,作∠AOB的角平分线交圆弧于点D,则产生了新的半径OD,用同样的办法可以造出OA、OD之间的半径,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的往下构造,需要多少就能构造出多少半径。在这样的分析、比较和辩论中,孩子们的认识也一定会更加深刻。

数学教学应该引领孩子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直面孩子可能的差错和争议,他们的收获会更大。今后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该怎样判断和处理了,不仅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我们都倡导教学应该走向一种真实的对话,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总是生怕孩子出“差错”,想让孩子在课堂上“不越雷池半步”,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越“完美”,教学活动离真正的“对话”反而越来越远。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完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作者单位:金华市柳湖小学,浙江,金华 321000)

上一篇:转山·博格达 下一篇:马尔凯大区的节日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