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血管病,还要治抑郁、焦虑

时间:2022-10-20 03:05:13

治心血管病,还要治抑郁、焦虑

从20世纪90年代起,心血管疾病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医学家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心血管疾病与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精神心理问题促进了这些不健康因素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疾病常常伴发抑郁、焦虑等问题――

专家简介

王学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患心脏病,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

赵先生患有心脏病,最近尤其感觉胸闷、气短、心悸。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给他开了治心脏病的药,服用后效果也不明显。这让赵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更加担心,也感觉到症状似乎更加严重了。他到另一家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时,医生注意到他情绪不太好,显得焦虑不安,就给他开了点抗抑郁药,并嘱咐他心脏病本身并不严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赵先生将信将疑,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胸闷、心悸等症状的确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为何会发生抑郁、焦虑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调查发现,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可同时伴发抑郁、焦虑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年龄增长产生的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独问题的困扰;多有固执、疑病、恐惧、自卑、无助、无用等心理特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老年人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预期的治疗效果,担心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会增加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女性偏多)、睡眠障碍史、社会地位偏低、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低下或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创伤等。特别是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同时发生的风险。

抑郁、焦虑导致心血管疾病“难治”

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或焦虑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心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等不良反应。

抑郁和焦虑还可以表现为患者行为异常和不依从治疗。如果抑郁和焦虑使患者放弃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则会使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敌意愤怒、悲观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虑的迹象有哪些

伴随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时常主诉胸闷、气短、心悸,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改变,或者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持续或严重的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随食欲减退和下降,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症状,出现过度紧张和担心、睡眠障碍、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脸红、心慌、头晕、恶心、手抖、尿频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焦虑的诊疗率还很低,治疗方法和疗程也不十分确定,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在综合医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识别和治疗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患者角度讲,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不妨委婉地向医生提出,或尝试到精神科医生处诊治。

“双心治疗”: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时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患抑郁、焦虑时,既要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加强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又要注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这是近年来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的理由。双心治疗的流程是:

首先,确定是否为适合“双心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经过心血管对症治疗后,如果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患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确焦虑或抑郁的诊断后,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具体来说,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对SSRIs类药物早期不适应,可能会出现药源性焦虑或胃肠道反应,轻者不必治疗,一般3~7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也可以选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发挥作用快,但因为其阻断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可能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类治疗可使患者逐渐改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另外,还可使用行为治疗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运动,这样不但可增加心肌张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症状。

总结

如果总感觉有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在心内科检查没有严重的心脏问题,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等症状,就需要看心理医生。做到抑郁、焦虑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获得心脏、心理的“双心健康”。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在合并抑郁、焦虑时,接受适当的抗抑郁、焦虑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降低心脏意外事件的风险,又可以减少由抑郁、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

上一篇:使用降糖药,需当心低血糖 下一篇:宝宝生后5大事5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