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机遇 促进新发展

时间:2022-10-20 01:56:37

把握新机遇 促进新发展

[摘要]机遇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它总是与优势和发展相关联。只有发挥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加快发展。正确树立科学的发展机遇观,努力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机遇;优势;发展

[作者简介]李宪建,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中圈分类号]A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01-03

机遇、优势和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失去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致使经济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和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了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了自己。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一、机遇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它总是与优势和发展相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一些有利于国家、集体或个人发展的机遇。机遇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在按必然趋势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作为必然性表现形式或补充的偶然性,它有可能成为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或有利环境。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住性,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具有确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机遇的多少是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是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的。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社会各方面的交往越频繁,对这个社会主体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发展机遇也就越多。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需求很简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很少,社会所能提供发展的机遇也很少。在现代,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通讯和交通等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交往以过去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速度发展起来,因而也就为人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发展机遇。

优势就是特色和长处,就是有利的形势和条件。优势可以诱发人们寻求发展机遇的动机和创造热情,把人们引导到某种社会活动中去,使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因此,优势可以给社会主体带来发展机遇。优势越多,发展机遇就会越多。

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社会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自都有或多或少的相对优势。当前,我国国际环境有利,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国内条件具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可观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的创造力进一步发挥出来,特别是我们党确立起来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些都是我国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国情优势。我国沿海地区有人缘、地缘、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中西部地区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等方面的优势。从范围上看,有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从内容上看,有单项优势和整体优势;从形态上看,有物质形态的优势和意识形态的优势,等等。

优势也和美一样,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发现的问题。那种认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找不到、不存在优势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发挥优势。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小的优势转化为大的优势,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把原有的优势转化为更强的优势,为社会主体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遇。

二、只有发挥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加快发展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就是抓住了发展机遇,这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抓住机遇的,就可以加快发展,改变面貌,落后的可以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反之,凡是丧失发展机遇的,就会处处被动,先进的也会转化为落后的。

1979年7月,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外国经商很多,但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1](P34S)。可见,有了优势之后,还必须及时、准确地“考虑到”优势,抓住因优势而出现的发展机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抓住机遇,不能丧失机遇,否则就会丧失开拓进取的主动权。在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采取灵活措施,内联外引,采用“引凤筑巢”或“筑巢引凤”的办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经济起伏跌宕、兴衰更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性的因素也在于能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正确地分析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韩国的发展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发展的基础并不优越,二战前,长期处于半封建的殖民地社会,日本帝国主义对其进行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战后初期,美帝国主义取代日本,韩国又开始遭受新的殖民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石油价格低、美元汇率低、资本利息低等三大良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了经济的腾飞。韩国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发展机遇可以弥补发展基础上的缺陷和不足,在较低的起点上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持续快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为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重点。亚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范围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又居亚太地区之首。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状况对我国是有利的。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像目前这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极为难得,有的甚至是历史提供的最后一次机会,不抓很容易失去。因此,我们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力求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

三、正确树立科学的发展机遇观,努力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邓小平同志认为,能否抓住机遇,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快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我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紧迫感。树立进取超前意识。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准备有个抢时间的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1](P32)。1983年7月,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1](P270)5年以后,他第一次从反面阐明“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的观点[1](P375)。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谈话中,全面阐述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他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P348)因此,对于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要求的事情,看准了的,就要果断决策,雷厉风行,绝不可优柔寡断,延误时机。当然,决策前要谨慎周密地加以论证,不应盲目决策。

(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树立勇于实践的观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地等待机遇,纯粹的机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要抓住机遇关键在于实践。邓小平同志认为,抓住机遇“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1](P368)。如果离开了改革开放的实践,离开了对外交往的实践,机遇是不可能被发现和认识的。同时,改革开放还可以大大冲击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激发民族精神,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从而提高认识和把握机遇的水平。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P372),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

(三)把握国内大局,树立全面稳定意识。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保持国内局势的全面稳定,这是把握机遇的基础和本钱。邓小平同志从领导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策略思想。冷静观察,就是看待国内形势急不得,要学会辩证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抓本质,抓规律,绝不因为经济、政治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风波,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更改今后的奋斗目标;稳住阵脚,就是全身心地干好自己的事,“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1](P58),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我们的本就固了,基就强了,再大的风浪也能顶住;沉着应付,就是解决问题不鲁莽,要讲究策略,“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1](P320)。无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还是沉着应付,决不当头,落脚点都在自己。所以,我们“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P321)。

(四)把握发展规律,树立协调发展意识。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经济强调长期稳定是对的,但若过分了,就可能丧失机遇。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1](P368)。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跳跃式的,总是有快有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不可能等速前进,把握好快与慢的节奏,就是真正抓住了机遇。如果我们对经济社会这种跳跃式的发展规律不能正确对待或处理不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到头来反而会造成经济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就会丧失机遇,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民办高校强化网络德育建设研究 下一篇:论近代政治精英陈宦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