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构建孔乙己的悲惨人生

时间:2022-10-20 12:49:32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着力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生活现实与民众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小说以孔乙己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落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批判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封建文化和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并鞭挞民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小说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表面艺术将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让反封建制度的主题得到有力的彰显。

一、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对比

小说简洁明了地勾画短衣邦与长衫主顾在咸亨酒店的不同表现与待遇,用一里一外,一站一坐,一荤一素,一靠一踱,一贫一富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上层人物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奢侈生活以及下层人物不食温饱的不幸生活。在穷人与富人有着截然不同命运的历史背景下,孔乙己这个虽穿着长衫却一贫如洗的“两不像”人物,这个不伦不类的形象,注定他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他一出场就引发的哄笑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最好注脚。

二、孔乙己生活的前后对比

小说以大量笔墨极力描述孔乙己生活的前后经,并逐步交代或暗示这一悲剧人物不可逃避的悲惨命运。

(一)动作行为的前后对比,孔乙己作为人们的笑料登场,本已不化不类,极尽凄凉与哀伤,而致死都不肯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舍不得脱下象征知识分子的又旧又破的长衫的孔乙己,对于人们的无情嘲笑与戏弄,始终用读书人乃至高无上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每每喝酒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排”字将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的自命清高、得意以及在短衣帮面前的无尽炫耀与显摆,描摹得入木三分。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笑可叹的迂腐读书老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脸色的前后对比。孔乙己作为“二不像”登场,他那“青白脸色”与“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十分困顿和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与他人的欺凌。面对掌柜无情的揶揄和笑客们毫无人性的取笑,他那“涨红的脸”与“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表明他想极力维护个人的尊严,因此,在别人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的时候,他表现出“不屑置辩”的神色,这一“不屑置辩”表明他是不悄于与短衣帮乃至酒店掌柜为伍的。

三、笑与悲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凄凉的,小说却自始至终未用一个悲字。孔乙己在人们的哄笑声里出场,不论是长衫主顾还要短衣帮,不管是酒店掌柜还是店里的伙计,面对孔乙己可怜乃至走上绝路的生命最后一息的凄楚,店里的笑声始终弥漫飘散,哪怕他已被打得用手走路,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恳求,用心灵深处撇下了最后一丝自尊的乞求,也未能唤醒无聊笑客的一丝同情与怜悯。这恐怖的笑、无情的笑一直伴随着孔乙己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只是无聊笑客的笑料而已。至于他的死活,他的悲惨遭遇与伤痛,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另人也便这么过”一话更是将病态社会的炎凉,不幸民众以嘲笑更不幸者为能事的悲哀描述得淋漓尽致。在没有慈悲与眼泪的世界里,孔乙己不死怕是艰难了。

纵观全文,小说始终围绕“变”与“不变”行文。“变”的是孔乙己一天不如一天的生活,“不变”的是人们的无聊逗笑与取乐,无尽戏弄与侮辱。“变”的是科举制度让少数读书人爬了上去成了丁举人一样不讲仁义道德的残酷的统治者与压迫者,“不变”的是多数人未能往上爬,成了孔乙己一样的任人践踏的不幸者。爬上去了的横行霸道,爬不上去的仍为功名而苦读经书,将读经书当成了往上爬的敲门砖,以致养成死不悔改的好吃懒做、贫困却不知奋发、很想清白却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的病态思想。在孔乙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无聊而无情的民众始终没有一点同情与慈悲,纵使丁举人将孔乙己打了个半死的凶残行径也未能激起他们的一点愤慨和不平,纵使孔乙己流露出恳求的眼色,人们也未放过对他的嘲笑与戏弄。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反思及整改措施 下一篇:我的“课堂作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