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亿建教育城贫困县崇阳如何富办教育?

时间:2022-10-20 11:40:31

投资5亿建教育城贫困县崇阳如何富办教育?

崇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咸宁市,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48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长年在外打工。该县在2005年县财政年收入不足一亿元时,却斥资5亿元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教育城,并大胆实施各项教育改革,引来各方关注。今年出炉的121个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该县独揽5个,居全省前列,有媒体冠之以“崇阳教育模式”之名。崇阳教育改革如何进行?这个小县城有何特性催生教改?摸索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小县城崛起教育城

崇阳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距武汉约三小时车程,在崇阳车站下车,可见公交车前悬挂横幅“祝贺新一中乔迁之喜”。“新一中”、“新城关中学”的车牌清晰可见。司机介绍,崇阳一中是崇阳最好的高中,七月中旬搬迁至教育城,所以称“新一中”。公交驶向县城新区,约半小时后,一栋栋红色楼房映入眼帘,司机说这就是教育城,是县城最美的建筑群。校园内,道路宽阔干净,路边是几个大运动场,绿树和路灯整齐排列。周围有青山相伴,县政府、法院也坐落于此。表面上看,教育城的规模不逊于武汉的大学。

这个位于盆地西侧的教育城,占地约1200亩,由崇阳县斥资5亿多元建成,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职学校于一体,可开设260个教学班,今秋开学,将容纳2万名学生在此就读,成为鄂南规模最大的教育“航母”。正值暑假,教育城内比较冷清,只有高三学生补课,职校新生试课。

“现在孩子们都放假了,平时校园里热闹。”城关中学校长罗火林介绍,09年搬入教育新城后,在校学生人数由原来2000多人增至5000多人,新城关中学在原基础上,合并了9所农村边远薄弱的初中。

一大批正在读初中的农村娃,涌进新城关中学,而且许多是留守儿童。“这群初一的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他们所需要的关心更多。他们很喜欢老师查寝的时候和他们聊天,每次去寝室查寝,他们都会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零食分给我吃,他们会告诉我今天我不在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城关中学实习的华师学生方新婧说。为此,崇阳县城和各个乡镇建有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每个托管中心设立亲情室、视频室、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组织“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给留守儿童温暖。“人性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教学楼上悬挂的标语诠释了这种关爱。

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农村,管理难度加大,城关中学在总校下面设立三个年级分校,方便管理。师资力量也要同步跟进。09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城关中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实验区,每年选派大量学生来此实践。王潇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免费师范生,今年6月17日,全国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她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加,并与总理合影。总理勉励王潇说:“到基层一线当老师,要准备好吃苦。”如今,她放弃了留华师任教的机会,决定到崇阳山区服务两年。城关中学已建成多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开通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培训教师1200人次;每年接纳华师100名免费师范生到崇阳支教两年。 “我支教的同时,可以读研。”王潇表示,这里远程教育设施完善,可与母校联通,在这里工作学习两不误。另外,学校与汉阳区教育局、咸宁学院都有合作计划。

教学楼后面,伫立着一栋栋红房子。“这是为支教生建的住宿大楼,两室一厅。”县教育局相关人员介绍,像这样的教师周转房城区有280套,农村320套,由县政府于2009年筹资2100万元兴建。其中,为特岗生建起了“两个家”,一个家在县城,一个家在农村学校,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另外,相关教学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现在我们用电子白板教学。”今年春季开学以来,该校90个教室新安装的“班班通”教学系统全部投入使用。罗火林说,老师用电子笔可以在白板上即时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勾画,迅速删改,还能保存板书。据了解,崇阳县是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近年来,该县通过国家投资、县教育局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近300万元,投入该县实施的“班班通”工程。该县计划至2012年在全县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打工大县的职教路径

教育城里最先落成的学校是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打工大县,崇阳48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长年在外打工,如何让年轻一代更有竞争力,县政府一直在思索。“崇阳县农业人口占80%。每年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在9000人以上,普高招生规模不足3000人,中职招生规模不足300人。全县没有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提及2005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崇阳县县委书记、时任崇阳县县长程群林说,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因为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直接流入社会,不仅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更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阻力。程群林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办好职教当作为民办实事、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

经研究,县政府筹建县职教中心的可行性报告得到了批准:在县城新区划拨175亩土地,用于新建职教中心。崇阳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当时县财政年收入不足一亿元,于是尝试教育产业化。县政府牵头整合崇阳县阳光电脑学校、先锋职业技校、阳光中专等全县民办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招商引进温州企业家投资6000万元,以股份制形式与三所民办职校合作创办职教中心。2006年,职教中心建成。

“当时只是把几所职校搬到了同一校区,学校之间是简单的物理组合,办学上各自为政。”崇阳职教中心办公室干部陈国清介绍,同一校区,三股社会力量办学,专业设置重叠、专业师资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低下、招生秩序混乱、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办学资金短缺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依然存在。

2007年6月15日,县政府对职教中心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将三所学校组建成股份制中职学校,实行“多元投资、一元办学”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只参股不分红。整合后的职教中心,招生人数迅速由2006年的600人上升到2007年的1100人。

然而,重组后的职教中心欠债1700多万元,直接影响着职教中心的稳定和发展。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说:“民间资本参与的股份制办学模式,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成为阻碍崇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2007年7月调任职教中心担任校长的甘集体在当年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不明确,教学处于‘教师教无目标,学生学无收获’的状态,师生都极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学已经两年,赶上整合的不稳定时期,2005级学生的实习安排一时又找不到出口。各种消极因素增大了招生难度。”

民间资本办学的趋利性与政府投入办职教的初衷相去甚远。2008年,崇阳县委、县政府出资4000余万元买下了职教中心的股权,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了职教中心的公办化,使崇阳职业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3月29日,县委常委会形成第一号会议纪要,决定从2009年起,城镇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偿还县职教中心的建设债务;2009年崇阳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在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急剧减少,只有不到5000人的情况下,职教中心招生2300人,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5800人。

为缓解财政压力,也为了解决中职教育的三大问题:与企业无缝对接,设备资金以及对口就业。校长甘集体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据他介绍,学校的专业都是和企业共建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目标,有些专业甚至是企业派人来培训,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企业。

2011年,崇阳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被国家确认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集体说国家政策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社会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他对职校未来发展有信心。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采访中,县教育局领导反复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表现为职业教育、高中、义务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全面重视,更表现在城乡教育均衡。“以建设教育新城为引擎,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梯级提升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程群林曾在教育局会议上总结。

而随着教育城的落成,围绕它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也日见成效。今年,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出炉,崇阳县在121个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独揽5个,包括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建设、乡镇小学“1+X”联校一体化、学前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获批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所谓的‘1+X’,“1”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X”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的下属学校或教学点。” 崇阳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黄跃飞介绍联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一个中心完小或相对优质的完小为核心,与相邻地域的若干小学(含教学点)联合办学,实现各校间的资源重组和实质性联合,解决因师资缺乏而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问题,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崇阳,诸如此类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不少。”

目前,崇阳已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个样本监测县、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全省中小学后勤保障工作十大先进县、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谈起改革初衷,黄跃飞说:“外出打工的人赚钱回来,在镇上买房子,孩子就留在镇里上学,城镇教学资源不够了。”他介绍,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城镇负荷加重,农村学龄人口剧减。为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整体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被拿到县委常委会上:在县城建设一座教育城,一次性撤销9所农村边远薄弱初中,与老城关中学合并,迁入教育城;撤销的初中办寄宿制小学,撤销的小学办公办幼儿园,实现梯级提升。

2008年,该县力排众议,推平荒山,扩地千亩,兴建教育城。公开拍卖原城关中学,取得土地收益9980万元投入新城关中学建设。通过土地置换,由投资商在城北新区新建崇阳县城关中学校区,中学老校区地块提供给投资商作房地产开发。其中政府以成本价出让土地150亩,开发商享受《崇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原本9亿才能办成的事,我们只花了5亿,而且没给学校负债,也没转嫁到学生身上,可以说是没欠一分外债。”程群林说,若按照当时“乡乡办初中,村村建小学”的旧格局,2007年全县有141所学校,共需投入资金9亿元,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势必造成新的浪费。

教育新城进一步扩大,周边土地和房产大幅升值,在梯级开发中,获取土地收益1.3亿元,投入新一中建设。“可以说,通过拍卖一所设施陈旧的老初中,新建了一所现代设施的新初中和一所普通高中。通过组合连锁开发,先后获得土地资产收益2.4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新城作为一个功能板块,带活了崇阳经济发展的全局。”黄跃飞说,教育城建成后,不仅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而且使交通、餐饮、商贸、物流等众多服务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新增许多就业岗位,成为推动崇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崇阳县统筹城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决定》,加大城镇教育费附加征收力度并全额用于教育。到2012年,教育费投入将占全县GDP的4%。今年“两会”期间,总理曾经提到,2012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4%。据了解,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提出已有18年之久。对于中国大多数不发达地区,4%的目标更是艰难。

一个小县城如此重视教育。有专家称,崇阳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而“城乡一体、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崇阳模式”未来会走向何方?这种模式是否值得推广?仍需各方持续关注,共同探寻。

上一篇:吴亚君:人福尊重人的态度从未改变 下一篇:发现最美的商界木兰度风尚鄂商评选系列报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