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师道可循

时间:2022-10-20 11:28:00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当今道德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最基础的重要地位。如仁义礼智信等,就高度凝练概括而内涵丰富,本文即就此联系师生的道德成长,尝试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道德准则 精简好记 师道可循

提到仁义礼智信与忠孝悌廉忍……我们可能会想到唐太宗的仁播四海,关云长的义薄云天,孔融让梨,诸葛亮足智多谋,季布一诺千金……

而“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它内涵丰富而最为精简好记,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其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倘赋予新的理解,它几乎涵盖了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也可以成为教师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且,我们可以说:仁义礼智信……师道可循,它对师生的道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走西口》中讲的仁义礼智信――田家祖训: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们与教育相联系,可以由此丰富师道的内涵。

一、仁

仁,就是心怀慈善,有爱心,有恻隐之心,就是宽容、友爱、仁爱。仁者,以爱人为核心。

做人要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冬日暖阳,慈善是阳光,美德就在它的沐浴下成长。爱心是雪中送炭,爱心是雨中送伞,爱心是共渡江河的船……《礼记・大学》中还有一句话:“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在《颜渊・二十二》中,樊迟问仁,子答曰:“爱人。”即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我们想,为师之道,亦当以仁为根本,要爱护学生,否则,只靠严厉,是难以指望亲师重道的;学生之间当然也要讲友爱。

子张也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孔子认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庄重就不致受辱,宽厚就会受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任用,勤敏就有效率,慈惠就能够用人。我们教师,就当仪态端庄,对学生严中有宽讲尊重、言而有信以真诚,勤敏、慈爱有恩惠――这样,学生才会亲师重道、信而不疑、愿闻教导、向学精进。否则,就往往事与愿违。

二、义

义,就是义气,是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为自己的承诺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而“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是要受到一致谴责的。人当见义勇为乃至舍生取义,不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不仁不义。董仲舒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都是讲义的。当然,今天讲义当赋予新意,如维护道德准则,捍卫义理、法理等,不是庸俗的哥们义气。教师当循义理而动,加强修为;学生也当明义理而规范行为。

三、礼

礼,就是礼仪、礼貌、礼节,对人彬彬有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是彼此的一种尊重。“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标准和规则。《三字经》里就讲:“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周公握发,蔡邕倒屣迎宾,刘备三顾茅庐……都是待人以礼。教师当注重礼节,不可言辞粗鄙;学生更要遵循礼仪规范。

四、智

“智”是指能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或曰眼光;智,就是智慧、智力,聪明才智,办事能力。孔子还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而在《中庸》中又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即讲智而兼具仁勇,德愈彰显。“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3]教师就是要丰富学识,积累教育智慧,教书育人,做智能型教师;学生也要提升全面素质,尤其能够使智能得到发展。

五、信

“信”指的是信用,是指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指诚实不欺,言而有信;就是讲信誉,说话算数;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诚信乃为人之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覆灭;口蜜腹剑,李林甫阴狠;陷害忠良,秦桧为千古罪人;违约为囚犯,拿破仑亦前车之鉴……“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名贤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礼记》中有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都在强调“信”的重要。商鞅有立柱之赏,卫生有抱柱之信;晋文退避三舍,季布一诺千金;魏文侯冒雨赴约,吴起立杆信于民……为人当说话算数、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

我们教师首先要言而有信、率先垂范,更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还有忠孝悌廉忍。忠即忠心,尽力做好分内之事;孝即孝顺,指对长辈;悌即尊敬兄长、兄弟和睦;廉就是为人清廉;忍就是忍耐。这些,都是传统的道德规范。

有恻隐之心而近仁,有羞恶之心而近义,有辞让之意而近礼,能明辨是非而近智,诚实重诺而成信……都是我们教师与学生应具备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共同构成了我们传统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它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的主导地位,在当今道德建设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和最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于师生的道德成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应当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卷之九・阳货第十七;四书白话注解[M];长春市古籍书店:138-139

[2]孔子;论语・子罕第九;四书白话注解[M];长春市古籍书店:91-92

[3]范晔;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后汉书・卷二十八上[M];中华书局:962-96

作者简介:冯兆海,小学高级教师,教育教学,130余篇。

何英,二级教师,吉林蛟河市漂河胜利小学。

上一篇:当代学生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补钙" 下一篇:西南地区大学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