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透镜――关于摄影术起源的发现

时间:2022-10-20 11:18:00

通过透镜――关于摄影术起源的发现

摘 要:我们是通过眼睛来观察世界的,但我们一直都没有能力只通过眼的观看来描绘和理解世界,也不会完全接受和满足眼睛看到的有限景象。随着技术上不断的发现,我们可以利用不同于人眼的器物来更仔细的观察描绘眼前的一切。透镜是一个奇妙的器物,帮助人们看的更多更准,描绘起来更快速。慢慢的,通过透镜所延伸出来的观看方式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更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发现世界的方式,并依赖于此。

关键词:眼,透镜;绘画,摄影;观看描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41-02

我们以为,我们从电视和电影画面上看到的二十世纪要胜过以前任何一个世纪。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到所有的细节,但是摄像机可以。160年前,所有的画面还是由画家创作的,后来才被化学制剂所取代。今天照片成了真实的代言人,就像过去的绘画一样。

如果我们认为摄像机前面的都是真实而逼真的影像,那么那些控制光学影像的人,就有了天大的本领:看看我们现在充斥在眼前的影片,还有这些新闻和不断的广告。这一切都需要借助拍摄图像来传播。而一件我们身边常见的东西早已完成了这样的使命――透镜。

2001年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在自己的研究当中预言:在1420年前后由于一种类似今天的照相投影的光学仪器装置的引进,使得西方传统的绘画技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它们自然、真实,栩栩如生,酷似照片。但是出自中世纪壁画中的肖像怎么看上去和梵高的一幅肖像画有某种相似呢?

安格尔作为法国绘画史上伟大的画家,其画作名留青史,尤其是他的素描作品更是打动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幅画都那么小,而画中人物被描绘的却非常精致,而且很精确,几乎达到了和照片接近的程度。并且,安格尔具有的惊人绘制速度。如果把某些局部放大来欣赏,这些线条就会有某种勾勒的痕迹,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利用投影机透出的影像来描绘肖像,他的线条与安格尔的很相似。正是这个发现,画家大卫・霍克尼在自己设计的投影器的帮助下,很快成了一个人物肖像速写大师,而且素描作品绝对精确逼真。

如果跟着霍克尼的预言,追溯西方美术史,大约在1420年,也就是文艺复兴早期,欧洲绘画产生了一次飞跃。从绘画面貌上看,每个人的绘画水平仿佛都有了突然的提高。当我们面对这些画作时,强烈的光线感,可能是提供给我们飞跃奇迹的答案的唯一线索。正是这些光线,使得透镜的运用成为了可能。画家借助透镜反射到画布上的模特的影像,对模特进行描绘。画家通过对光线的描绘,使得画家笔下的人物变得比以往更为栩栩如生,并且微妙精准。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肖像画中都有深深的黑影,画中人物都面对着强烈的光线――太阳光。这些画画幅不大,基本上肖像画的尺寸大约都在三十厘米左右,这正符合透镜成像清晰的范围大小。

面对这幅凡・艾克绘制的《圣母与教士》,我们会被完全震撼,画上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丰富:布料的纹理和质感,教士手中的书,后面那尊虽小但很逼真精致的木雕。我们用眼睛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处散发光泽的东西:军士身上被擦得程光瓦亮的盔甲,还有主教衣服上缝制的金线。这些都令人惊叹,而且十分精确。这些逼真的效果在此大约十年前还根本没有出现过。1450年的比萨内罗还没有在画中描绘过盔甲上的光线,而在1501年乔尔乔内的画中盔甲的质感和反射的光线已被描绘的真实可信。而且这时的绘画对衣服布料上的描绘可以虽光线的变化和身体的起伏做出相应生动的刻画,使其逼真生动。

根据霍克尼的研究,大约在15世纪,很多画家就已经在用凹面镜来辅助作画了。不过单个凹面镜只适合小幅画面的制作,也就适合三十公分左右的画。那画家如何绘制更为复杂的画。

来看这幅凡・艾克绘制的《根特祭坛画》,我们与霍克尼的一幅《梨花高速公路》照片拼贴画做下比较。这幅照片拼贴画给我们的感受是我们不会呆在外面很久,每一个景物都是近距离拍摄,观众和任何一个东西都感觉很接近。凡・艾克的这幅画也同样让人感觉画中的一切东西都很近,我们不仅可以看清前景中人物的微妙细节,而在画面中景和远景的人物和景物,我们亦应可以看到细节,这也许是多个凹面镜反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景象,每一个都清楚,然后再组合在一起。在霍克尼的作品中,视点是移动的,虽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精致的画面,但我们要想看到全部,就必须移动视点,固定的视点是无法观看到全部。凡・艾克也同样给我们绘制了一幅精致且静止的画,但是它在我们的脑子里却是动起来的画面。这样的认识很像中国传统“移步观景”的绘画理论。

同时,在15世纪之后的绘画中,有大量的人物被画成了左撇子(右边的两对作品中,左边的是作品原作),而在14世纪的绘画作品当中就没有这种现象。如果把这些绘画反过来看,人物看起来就自然多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画家霍克尼把用透镜产生的影响再用平面镜进行反射,这样人物的动作就不会显得别扭了,双重镜面的叠合反射或许就是早期暗箱形成的原理,而产生左撇子的原因是单个透镜的原因。

利用透镜和暗箱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人会觉得绘画一定要像照片一样逼真,所以在哈尔斯的一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随意涂抹的笔触,但都十分准确。而在没有留下什么素描稿件的基础上,委拉斯凯兹的绘画也同样挥洒的准确。《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教皇身上的丝绸描绘的那样完美而且那么快,为教皇做肖像只是为了他的脸,而身上的丝绸就可以找个模特穿上飞快的描绘(虽然这是一种假设,但很有可能,这位教皇的脾气和耐性不可能让画家随意的折磨)一个透镜加上模特,画家就拥有了高超的布景技术。大师们就能通过这样的技术讲述一个又一个被艺术史评为经典的故事了。

透镜和暗箱的技术协助画家们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其绘制技术非常高超,控制透镜和暗箱的手法也是相当严谨。1839年,一种真正记录真实视觉效果的光学化学系统出现了,那就是化学摄影术。摄影术发明之后,对人物的传神描绘,不再是画家的专利,画家开始寻求以其他手段来描绘现实,这张1889年梵高的画作没有像照片一样真实,这是画家对照相术出现所做出的反映。这张拜占庭的耶稣也并非十分逼真,它完成于画家们发现光学可以用于绘画之前,在那之前之后情况非常相似。

1870年前后,丑陋难看的风格又回到绘画当中,一个先锋流派出现了,他们希望通过新鲜的方式来描绘世界:塞尚拿不准物体的位置,所以摆来摆去,他只靠两只眼睛,更朴实自然;20世纪早期的立体画派,将多个视点融合在一起。但是到了最后,一个视点的凝固瞬间获胜了。随着电影电视的来临,透镜开始完全主宰世界,运动的画面几乎不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视点。

今天,化学摄影术也正在走向末路,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使我们可以利用它任意处理图像,处理意味着要用技术,处理可以追溯到画家们的暗箱操作,而化学摄影术只延续了大约170年。

仔细看看这张法国学院派画家布罗格的画,创作于1896年。在绘画史上,这类画曾被看成是不诚实和愚蠢的,但问题是布罗格与我们看到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风格很接近。19世纪90年代,布罗格可能是用光学投影进行创作的,你能清楚的看到,这个躺在礁石上的姑娘还不知道巨浪在向她逼近,这画面太可笑了,他的做法是把人物加进背景之中,这个姑娘可以被放进任何地方,就像今天计算机所做的一样。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傲慢的时代,遥远的过去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了,这样的想法很让人担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比以往知道得更多,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吗?这话或许有点绕口,但值得我们深思。有人说,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透镜的噩梦里,单个视点将永远局限我们的感知世界。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下一篇:试论政治教学中的情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