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0 10:49:49

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摘 要] 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的前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土地经营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所在,同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也促进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本文主要结合朝阳县农机化的现状,就农机化在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村 农业机械化 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40-01

一、朝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截止到11月份,朝阳县2014年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43万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745台(套),受益农户1246户,拉动农民投入2500万元。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6.5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农机户3.3万户,农机大户350户,农机从业人员4.5万人。2014年规范农机合作社3个,扶持发展3个,目前全县已经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6家。2014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员、农机修理工等各类技术人才1204人。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机械化播种新技术一项;推广玉米收获机25台,秸杆压块机40台,农作物秸杆自动捡拾打捆机13台,玉米精少量播种机132台。新成立农机维修网点2家,目前全县拥有农机生产企业6家,农机经销网点25个,农机维修厂及网点172个,从业人员359人,持有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人员141人,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3万亩,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二、实现农机化对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做好农业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社会和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农业现代化基础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机械化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协同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发挥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健全服务组织,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各级领导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机化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将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农村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并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地为农民劳动转移提供信息服务。首先,在农业信息中心和地方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设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及时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和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法规,积极与地方企业和外部企业进行沟通,及时招工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及时性的交互软件,例如QQ群、微信等软件免费招工信息;其次,发挥基层农机推广站的优势,在这些组织和机构中积极的开展信息和中介服务,在引导农民购买农机的同时,为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积极的推荐工作岗位,提高农民的转移率。

2.推进科技创新,确保农机稳步增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外部保障

确保农机总数不断增长,是扩大内需,增加农村收入,拉动农村地区消费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基础。只有农机数量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实现农业外稳定就业。因此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对农机机构进行优化调整,立足现代农业的需求,积极的发展大农机。在稳定发展玉米等生产机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后期加工等机械化,并注重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分析,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3.积极推进农机体制创新,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在农村地区可以积极的发展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和农机作业以及经营等几个市场。其中农机服务领域是实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大力实施农机创新示范性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的示范让农机户和农民群众能够树立利用大农机生产的意识和思想,积极的引导农民群众和各种服务机构向着农业产前、产后服务转移,向为经济作物生产、设施农业发展以及养殖业和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几个方面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这就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农民能够在大农业范围实现就业。我们还应不断巩固农机销售、维修和经营现有的市场地位,并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建立完善的农机销售、维修和经营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做好农机服务的系统性工作,不断拓宽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这样就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能够积极的引导农机服务市场逐渐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4.加大财政支持,注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加快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要想提高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就必须加大对各种农民培训机构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建设,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需要培训机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创新农民培训模式,针对农民就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注重农民安全教育培训,并向着职业农民和创新性农民教育转变。培训过程中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不同标准,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农民群众的技能要求进行合理的规范,安排合适的培训内容,设置完善的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面临着职业能力问题。同时,对具备相应经济实力和有创业条件的农民群众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对其进行中小企业基础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创业的成功率,实现农民群众自主创业,为其他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结语

农村农机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是很高,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机械化程度,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相应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龚晓莺,王朝科. “三农”问题形成原因探讨――基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视角[J]. 经济问题. 2010(12)

[2]陈绍友,官永彬.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构造[J]. 特区经济. 2010(06)

[3]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 经济研究. 2010(04)

[4]严飞,侯远潮.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 统计与决策. 2010(17)

[5]司增绰,徐康宁,仇方道. 以苏北地区为例谈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经济负面效应――对“民工荒”问题的另一角度分析[J]. 建筑经济. 2010(11)

[6]程名望,史清华,刘晓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7]刘鹏,李晓嘉.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06)

[8]胡苏云,王振.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及其对农户的影响――安徽省霍山县与山东省牟平县的比较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0(01)

上一篇: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双胞山药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