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人格的逆向否认制度

时间:2022-10-20 09:12:04

公司法人人格的逆向否认制度

摘要:“刺破公司面纱制度”起源于美国,这一制度在大陆法系被称之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我国《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分别是否认司法人人格原则在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规定,但是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股东利用公司来逃避债务时,单纯使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不够的,这就产生了逆向法人人格否定制度。

关键词:公司独立人格;公司人格否认;逆向人格否认

一、“公司人格否认”内涵

公司人格否认,又称“刺破公司面纱”或“接开公司面纱”,是指为了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定公司的独立人格,责令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负责,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而设置的一项法律制度。①“刺破公司面纱”制度最先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法院通过判例开启的先列,之后被其它国家所引用,在大陆法系国家被称为“公司人格否认”,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条和六十四条就明确的规定了作为公司的股东要依法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自己的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关联股东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不得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现阶段,一些股东为了逃避股东自己的个人债务,故意将自己的个人财产无偿或者以廉价的方式转让给公司,以此来达到逃避个人债务的目的。此时就需要“逆向刺破公司面纱”。这项制度是指股东滥用股东的权利和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将股东个人财产无偿或者低于合理价格转移到公司,以此来逃避股东的个人债务,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此时股东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讼,要求公司在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为股东的个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公司人格否认”的实践适用情况

公司的“面纱”是隔绝于股东和公司之间的,这样使公司和股东之间相互分离,股东只以自己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而公司也只对公司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根据美国的判例,逆向人格否认总体上存在有二种情况:一个就是公司的股东自己主动要求否认公司的法人独立人格,将公司与股东看做一个整体,使公司享受本该股东享受的特定的豁免权;二个就是股东的债权人要求将股东与公司看做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让公司对该股东所有的个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②从判例和当前学术界一些观点来看,“逆向刺破公司面纱”的适用应当满足一些基本的要件。当然,这些要件也只是现阶段一些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的时候的一些参考,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司法实践中更是没有完全的借鉴。

三、“公司人格逆向否认”的合理性分析

“逆向刺破公司面纱”虽然在英美法系国家适用较多,但是我国还没有引入此制度。当前国内一些学者也比较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1)反向刺破规避了扣押股份而非资产这一通常的判决执行程序;(2)允许股东的债权人直接扣押公司资产,有可能损害公司无过错的其他股东的利益;(3)将公司的资产用于偿付股东个人债务,将可能对公司的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③我国现有的反对观点也认为,在判决的执行环节,当母公司无力执行判决的时候,可以将母公司持有的子公司的股权予以变卖或者拍卖,将实现的股权用以偿还债权。虽然以上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但是上述观点也存在着一些瑕疵,而且“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判决执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变卖或者拍卖股权来实现债权。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执行债务人在公司中的股权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债权人的债权。但是,股权要实现他的价值,必须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在实际生活中,因为市场的多变性,价格的波动性,我们不一定能够及时有效的实现他的实际价值,有可能降低他的价值,这样就使债权人的债权一直得不到实现,这样不利于债权债务关系的稳定。另外,在姐妹公司的情形下,公司之间不一定相互持股,如果集团母公司滥用权利,将其中一个子公司的财产转移到另一个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确定适当的拍卖标的,也就难以实现其债权。所以,逆向法人人格否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第二个观点认为要求公司为股东的债务承担责任会对公司其他善意股东的利益造成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当前在公司为股东的个人债务承担责任的时候是需要承担全部的连带责任还是限定的连带责任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承担全部的连带责任,即公司对股东的债务完全清偿。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司仅在接收股东转移的财产范围内清偿。第一种做法虽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够公司和其他善意股东利益。而第二种做法是,只有公司在不当的获取的股东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自然不会对其他的没有过错的股东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样做会对公司的合法债权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公司法规定公司仅仅以其公司所有的资产为限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责任。股东滥用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转移资产,这违反了诚实信用以及公平原则,其转移到公司的财产本质上是不应该归公司所有的资产,从而也就谈不上损害到公司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利的问题。

结语

在我国,股东滥用权利,将财产转移至公司,以此来规避个人债务的情形虽然当前在国内一些法院在逐步的依据《公司法》的原则进行判决,这样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是一些法院却仍然不敢适用,这足以证明靠这样的原则性规定来判案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不确定性。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来解决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问题,这样可以通过对法律解释的方法来“逆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但是只靠对法律分解释会造成各地审判标准不一的结果,在相关的司法解释还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清晰的规定的时候,这样做极为不妥。所以,引入“逆向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制度非常有必要。(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学鹿,范健,吕来明《商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版。

[2]廖凡《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7(2)。

[3]孙舒源《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王丽熔,吕钧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研究》[A]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4期.第九卷。

[5]吴庆宝《权威点评最高法院公司法指导案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6]周欣超《外部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析》[A]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20卷.第2期。

注解:

①徐学鹿、范健、吕来明:《商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第106页。

②廖凡:“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载于《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第534页。

③廖凡:“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载于《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第546-547页。

上一篇:浅析劳教制度的废除 下一篇: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