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外汇管理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0 08:11:36

关于我国外汇管理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 文章认为现行汇率制度仍然较为强调国家意愿,市场化程度依然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认为在未来仍应坚持推进以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供求机制这一改革思路,对于完善我国干预机制和外汇管理模式提出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 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中央银行逐渐将直接干预为主变为间接调控为王

外汇市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市场参与者自由地交易,使外汇交易中心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将人民币汇率交由银行和企业定价成交,实现市场汇率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授权央行管理外汇平准基金,负责对外汇平准基金的投资决策,对外汇平准基金的运作业绩负责。进行外汇平准基金日常性运营工作,可根据一定标准,将部分外汇储备、中央银行票据、国债等资产划入外汇平准基金。货币当局根据短期、中期和长期汇率管理需要,运用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进行适度调控,实现短期汇率向中期汇率靠拢,中期汇率向长期汇率靠拢的有浮动的管理模式。

二、扩大自由交易外汇的范围

鉴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的实际情况,中央银行应放宽外汇指定银行所持结转外汇数量的限制,扩大银行自由买卖外汇的额度范围,使之成为外汇市场真正的交易主体,提高市场效率。借鉴成熟外汇市场的经验,采用间接手段干预外汇市场,减缓干预外汇市场对本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建立起相应的人民币公开市场配合外汇市场的公开操作,减轻外汇干预的负面影响。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央行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创建干预外汇市场波动的联合机制,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外汇市场的较大波动和汇率风险。

三、继续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只有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都实现可自由兑换后,才能真正形成外汇供求关系,从而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借鉴国际经验,资本项目自由可兑换的进程可采用渐进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策略,对于取消具体资本管制的内容上可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设定。2013年,随着我国的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外汇管理政策在简政放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对于资本项目FDI以及外债项下的改革步伐逐渐加大,根据一般性国际规律,我国随后将放开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限制,最后放开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

四、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币种

外汇市场上交易币种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扩大外汇市场交易量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必须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币种。由于当前美国、日本、欧元区、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泰国这13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贸易总比重超过了70%,交易币种可逐步扩大到这13种货币。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外汇指定银行以及客户的不同需要。

五、培育外汇市场交易主体

考察国外健全的外汇市场可以发现,外汇市场中存在着专职介绍外汇交易中介人,连接外汇买卖双方促成交易,即外汇经纪人;外汇市场上有大量的企业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交易很少受到政策限制,可以出于不同的交易目的来自由交易,包括套利和投机;大量的非居民企业也是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缺乏多元化,市场交易量小,市场交易意愿无法真正体现。为此,需加快培育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外汇买卖,逐步推广银行企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大额交易。避免大机构集中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防止汇率的大起大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交易量,增加交易的连贯性。

六、重视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鉴于我国外汇市场上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发展时间较短,交易还不活跃,要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在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重视银行与银行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掉期交易作为远期交易的组合,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的一种方式,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发展掉期交易,可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

七、完善做市商制度推进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现行的做市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当前外汇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借鉴国际外汇市场的成熟做市商制度经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改进现行制度,形成完整有效的制度框架,发挥做市商的市场作用。改进做市商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引入做市商竞争及奖惩机制,建立做市商评估和监管体系,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做市商多元化需求。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增多,现有外汇交易产品和市场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做市商的交易及风险规避需求,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有利于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

上一篇:优化资源巧配置 筒政放权升效率 下一篇:浅谈绩效评价与新预算法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