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豆两种主要害虫的特点及防治

时间:2022-10-20 08:02:27

浅议大豆两种主要害虫的特点及防治

摘要: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全国都有种植,特别是北方种植面积更大,在我国的农业中占很大的比重。大豆生产过程中也同其他作物一样,深受病虫害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豆常见的两种虫害加以分析,并给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26-1

1 豆天蛾

豆天蛾,又名蛀豆虫 ,属鳞翅目、天蛾科。分布朝鲜、日本、印度,国内各省均有分布。

1.1 为害症状

该虫以幼虫咬食豆叶,轻则食成缺刻或孔洞,重则将叶片吃光,造成落花、落荚或不能结荚,产量低微。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刺槐、绿豆、豌豆、豇豆、紫藤、葛藤等豆科植物。

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黄褐色、微绿。头胸背面中线暗褐色,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深棕色横纹。前翅狭长,翅面有条绿褐色波状横纹,近前缘中央有1半圆形黄白斑,顶角有1条暗褐色斜纹。后翅小,前缘和臀角黄褐色,其余褐色;卵:球形,直径2~3mm。初产浅绿色,渐变黄色,孵化前褐色;虫:末龄幼虫体长90mm。胴部黄绿色。自腹部第一节,体两侧各有7条黄白色斜纹。尾角绿色,向下弯曲;蛹:蛹长40~50mm。红褐色,纺锤形。腹部第五至七节气孔前各有1横沟纹。臀刺三角形,末端不分枝。

1.3 发生特点

在长江沿岸及江南地区每年发生2代,黄淮流域多数1代,部分发生早的个体2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豆田及附近的土堆、粪堆边、田埂等向阳处的5~12cm土层中越冬。在山东省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移至土表,重新作土室化蛹。5月中下旬始见成虫,8月底为成虫末期,7月下旬至8月初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孵化高峰期。8月中下旬大豆开花结荚期幼虫进入4、5龄暴食期。9月上旬陆续老熟入土,虫体呈马蹄状越冬。

豆天蛾在化蛹、羽化、产卵和孵化期间,若雨量适中,分布均匀,有利其发生;若雨水过多或干旱,发生期推迟,发生量少。凡早熟,茎秆和叶片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比晚熟、秆硬、抗涝性强、品质较差的品种受害重。播期早、植株茂密、地势低洼、土质肥沃淤土地等,卵量多受害重。寄生蜂、寄生菌和多角体颗粒病毒及捕食性昆虫等天敌,对其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4 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黑光灯诱杀,可减少发生量;药剂防治。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喷粉,每亩用药量4~5斤;90%晶体敌百虫稀释700~1000倍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生物防治。用苏云金杆菌类制剂(含活孢子100亿/g)稀释800倍液喷雾。

2 豆荚螟

豆荚螟,又名蛀豆虫 、豆瓣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世界性害虫,我国北至东北南部、南至海南省均有分布,以南方发生为害较重。

2.1 为害症状

该虫以幼虫蛀食大豆、刺槐、扁豆、绿豆、菜豆、豌豆、豇豆、苕子等60多种豆科植物的荚果,取咬食豆粒,造成豆粒残缺不全,甚至全部食净,荚内留下大量虫粪。一般年份,虫荚率10%~30%,干旱年份可达80%以上。

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灰褐色。前翅狭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基部1/3处有1金黄色横带,带内缘的鳞片厚而色深。后翅灰白色。雄蛾触角基部有灰白色毛丛;卵:椭圆形,直径0.54~0.8mm,短径约0.4mm。卵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纹。初产乳白色,渐变为红色,孵化前桔黄色;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渐变绿色;4、5龄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形黑纹,两侧各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1对斑;末龄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腹面和侧面深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钩双序环式。结茧后体变为黄绿色;蛹及茧: 蛹长9~10mm。。腹末端具钩刺6根。初蛹期绿色,渐变黄褐色,翅芽黄绿色。羽化后前蛹体为暗褐至黑褐色。

2.3 发生特点

自辽宁省南部至海南省年依次发生2~8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土表下5~6cm处结茧越冬。山东省3~4代越冬幼虫于4月旬中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第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上旬,为害刺槐;第二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主要为害春大豆、豇豆、和菜豆。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中旬,下旬后脱荚入土结茧越冬。部分发生早的幼虫于9月上旬化蛹,中旬羽化产第四代卵,卵全部产在扁豆上,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害扁豆,老熟后脱荚入土,结茧越冬。

在适宜温度下,湿度对豆荚螟发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如雨量多湿度大的地区或年份则虫口少,为害重但湿度过高,也不利于成虫产卵。一般结荚期长的大豆品种比结荚期短的受害重,结荚期与成虫产卵期吻合受害亦重。成虫喜产卵于荚毛间。所以,荚毛多的品种比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荚螟是一种多寄主的害虫,如中间寄主数量多、面积大,或春、夏大豆混栽区,则有利于豆荚螟不同世代的转移为害,其受害程度较单季豆区为重。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幼虫和蛹也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寄生。

2.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育抗虫品种:选育推广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荚毛少而无荚毛的品种;轮作与间种:如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大豆与玉米间种,均能达到减轻为害的效果;灌溉灭虫:水旱轮作或水源方便的地方,可进行秋、冬豆田灌水,促使越冬虫死亡,或大豆开花结荚期浇水,不仅能消灭入土幼虫,还有利于大豆增产。

药剂防治。50%倍硫磷、杀螟松乳油,对水稀释1000倍,在成虫盛发期喷雾,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效果很好;收割后处理晒场:在堆积大豆的地方,或周围1~2m范围内,撒施1.5%甲基1605粉剂,然后堆垛大豆,可杀死脱荚出来的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生物防治。在豆荚螟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

作者简介:林长辉(1977—),男,范家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

上一篇:四粒红花生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生物反应器在药用蛋白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