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及意义

时间:2022-10-20 07:02:47

信息时代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及意义

摘 要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性以及我国教师媒介素养的缺乏,无不昭示着教师媒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06-03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 Media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Age//Hu Zhengbing, Xie Xiaojing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edia society,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youth becomes critical. But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 is poverty.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is important, not only to themselves ,also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th.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Wuhan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我国媒介教育刚刚起步,对青少年媒介教育也仅仅处于理论探讨时期,青少年的媒介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正如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媒介教育的媒介时代,媒介是天使也可能变成魔鬼,因为一切不能为青少年所理解的事物,都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某种困惑,更不能做到抵御其不良影响了。”[4]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多么的迫切。

2.2 教师媒介素养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

教师是青少年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领路人,教师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各种信息做出选择和判断,进而合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意义建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上一篇:大学英语口语机考实证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辅导员加强班级建设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