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大豆品种合农6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0 06:58:03

高油大豆品种合农6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原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龙科种业联合育成,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2.选育经过

2000年以垦农18号为母本,合丰47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秋季收获F0代种子;2001种植F1代,并去除为杂交种;2002年所内种植F2代,按照育种目标选择优良组合,并且从优良组合内选择优秀的单株;2003分院种植F3代;2004年分院内种植F4代,秋季进行单株选择;2005于佳木斯分院种植F5代,秋季决选品系,品系代号为05-31。

3.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4.3厘米左右,有分枝,紫花,圆叶,灰色茸毛,荚熟直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无色,有光泽,百粒重18.2克左右。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39.25%,脂肪含量23.27%。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兼抗疫霉根腐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6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

4.产量表现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928.7公斤,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增产16.1%;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581.3公斤,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增产15.5%。

5.适应区域

该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半山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盟等相同条件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

6.主要栽培技术

6.1种子处理

要选择粒大饱满的种子,播前剔除病斑粒、虫蚀粒及杂质。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98%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高于于85%、含水量不超过13%。根据当地土壤类型及病虫害发生特点,播种前利用35%多克福种衣剂1:75或8%甲多种衣剂1:50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以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根蛆等地下病虫害。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4%进行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生物钾肥拌种,按菌液与豆种1:50的比例进行拌种,阴干后播种。

6.2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的正茬地,避免重迎茬。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轮作,选玉米和小麦茬种植大豆效果最好,避免白瓜茬或者向日葵茬。如果重迎茬不可避免情况下,宁迎勿重。耕整地采取深松为主,翻、松、耙结合的联合整地方式。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秋浅翻深松或耙茬深松整地。浅翻20-25cm,深松(全方位深松鼠洞犁)30-40cm 。耙茬深度14-16cm,深松(全方位深松鼠洞应少于5个。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整地,采用平地与耙地结合。重耙深度18cm以上,轻耙深度10cm以上,耙平耙细。春整地时要做到翻、耙、耢连续作业。浅翻或耙茬深松后,耙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

6.3施肥

要做到底肥深施,种肥分层施,看苗追肥。一般N:P:K配比为1:2.2:0.9为宜。底肥每公顷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13t左右,结合秋整地一次性施入。种施肥按照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的原则。中等肥力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180kg、硫酸钾50-60kg、尿素40-50kg。用生物钾肥拌种的可不施用化学钾肥。化肥作种肥要深施于种下4-5cm处,或分层深施于种下7cm和14cm 处,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苗。大豆前期长势较差时,在开花期进行叶面追肥,每公顷用尿素15kg+磷酸二氢钾1.5kg,兑水500kg叶面喷施。

6.4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5-6℃开始播种,适应区一般区5月上旬播种,秋起垄地块垄上直接播种,未起垄地块可采用原垄卡种技术,播种后及时镇压。

6.5田间管理

在大豆播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灭草,在大豆播种后3-5d内进行,每公顷选用豆黄隆 60g 加乙草胺2.5kg或用豆乙合剂、广灭灵,加适量水喷雾。在杂草2-3叶、大豆复叶展平时,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15%精稳杀得或5%精禾草克等0.75-1.0L兑水450kg喷雾;阔叶杂草每公顷用25%虎威水剂或1.0L兑水450kg喷雾。生育期间中耕2-3次,播后苗前除草效果不好的可用旋转锄或人工铲防除杂草,后期拔净大草。在大豆初花期至盛花期如生长过旺,每公顷可用多效唑600g兑水375-450kg喷雾,防止徒长倒伏。蚜虫和红蜘蛛防治,每公顷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kg兑水300kg叶喷,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20g兑水450kg喷雾。食心虫防治,根据虫情测报,可用速克毙兑水喷雾。

6.6 收获

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全部摇铃时进行。收割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割损失率要小于1%,脱粒损失率要小于2%,破碎率要小于5%,避免产生泥花脸影响外观品质。 [科]

上一篇:浅谈Oracle11g数据库性能调整和优化 下一篇:云南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