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的“名校”

时间:2022-10-20 06:25:04

小镇上的“名校”

这所名为“立人”的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罕有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用初中的宿舍和教室,硬件设施落后;它没有校长,没有固定的管理团队,资金基本依靠公开的小额募款;它的第一期只是15天的暑期学校,学员不到80位。但是,它有令许多正规大学都羡慕的师资,还有着高远的理想: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

小镇的闯入者

隶属于以应试教育名闻全国的湖北省黄冈市,青石镇的大部分居民对大学的真意并不了解。立人大学开学前,义工陈仲伟去学校附近的店里复印招生简章,女老板问他:招来一名学生,能拿几百的回扣?

高中毕业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是立人大学的两个目标群体。前者往往对大学所知甚少,不知该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四年;后者则常常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失望,在同学群体中显得另类、孤独。

最终入选的高中生来自全国各地,一位名叫万永生的男孩骑自行车从河南赶来。突然的闯入者给小镇带来的冲击不啻为一枚小小的炸弹,最直观的现象是:青石中学附近几家超市的脸盆、凉席等生活用品卖得特别好;学校食堂偶尔不开伙的日子,一百多人外出吃饭,周边大多只有一口锅的小饭店忙得不可开交;学校对面小卖部的冰棍也一度卖断了货。

年轻的毒

北京大学的张健和清华大学的刘瑜是前两名抵达立人大学的导师,他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张健开设的第一门课是“国家:起源与组织”。第二天,张健和刘瑜进行了一场对谈,讲述各自的学思历程。

“我的学思历程从一片空白,到随波逐流,到头重脚轻,走了很多弯路。”刘瑜说。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她也在年轻时中了很多“毒”,以为“农民起义就都是可歌可泣的,北洋军阀就是民不聊生的,西方议会都互相攻讦,资产阶级都披着温情脉脉的面纱”。后来,她又随大流读萨特、尼采,因为“那时手捧一本布迪厄、福柯就等于现在手里拿着一部iPhone4”。到最后她才发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体验到“小孩子在大自然中发现一种草叫什么的欣喜”。

学生们早就为这些明星级的学者准备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学生举手说:感觉自己周围的同学缺乏政治热情,不知你们当时的大学氛围如何?刘瑜答:生态更多样化,怪人更多;但是,任何社会中怀有政治热情的人都是少数,这并不是坏事,好的公民文化是参与型和冷漠型的结合。“问题是,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不能‘被不关心政治’。”

最穷的浪漫

物质的匮乏考验着每一位导师、学生和志愿者。

导师来上课,全凭自愿,不但没有讲课费,还要自掏路费,辗转换乘多种交通工具,住在镇上唯一一家宾馆,每晚房费80元,房间时常有蟑螂出没。

但比起学生和志愿者的住宿条件,宾馆已经算是天堂了。青石中学的宿舍里只有硬板床,有的窗户没有玻璃,房间里闷热不堪,学生们往往是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入睡,早上5点就醒了。“到这儿的第3天,床铺里居然跑出一只虫子,我当场就崩溃了。”志愿者陈永明说。

在这所中国最穷的大学,浪漫却并不是奢侈品。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一些学生不经意地抬头,看见满天繁星,忍不住叫了出来。远离城市的青石镇没有光污染,星空也显得格外明亮,甚至能看见浅浅的银河。从此,三五成群地去蕲河边看星星成了风靡一时的活动。

校园停电后,不仅晚上的课在烛光中进行,之后两个白天的课也移师户外。在蕲河边的沙滩上,熊培云讲胡适,希腊女作家芒果讲柏拉图和《理想国》,学生们围坐一圈,引得路人驻足观望。

开放的大学

这所特别的学校还拥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关注者。西安欧亚学院派出了6位老师全程听课学习。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短短15天的时间能真正改变多少东西?

立人大学创办人李英强有着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将立人大学常态化,首先利用互联网,以公开课等形式建设“网络大学”,等若干年之后条件具备,再逐步实体化,使之成为正规大学体制之外的一种补充,提供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组建开放的新型知识共同体。

“我们将会办一个新式的大学,以互联网为依托,发挥技术的力量,聚集一流的学者,为那些有心向学而又被现行教育体制排斥的青年创造接受真正大学教育的机会。”李英强说,“立人大学也将向那些上过名不副实的大学,未能尝到大学真正味道的人们开放。”

(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7月28日,有删改)

上一篇:最先进的教育装备 下一篇:关于海洋,给儿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