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实施

时间:2022-10-20 05:25:06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实施

[摘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企业实践,拟定、实施创业计划,已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自主实践 就业渠道

[作者简介]王洪瑞(1976- ),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教育理论;鲁彦娟(1967-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应用技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教育理论。(北京 10007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5年北京联大校级统筹资助项目“人才建设一特教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PHR2012F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60-01

目前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低,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关企业缺乏人才。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校指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各艺术院校纷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很多院校启动“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一、解读“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

“大学生自主实践”属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实践项目,强调学生的“中心性”。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归纳整理,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自主性。大部分院校的学生自主实践项目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对于可行性强的予以通过并由校方提供给学生适当的资助。对于学生自主实践项目的时限,一般院校政策规定时间为一学年,完成实践的学生,需要向校方提供实践期间的成果、作品。对于表现优良的学生,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奖励。高校对于学生自主实践的支持提高了学生申报的积极性。为了保证自主实践项目的顺利完成,除了学生在企业的导师外,大部分高校还为参加实践的学生配备了专业课教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解答学生课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同时参与辅导实践项目的完成或制作。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艺术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手工制作型人才转向电脑设计型人才,学生在课堂中及步入社会后,会一直以电脑作为完成设计作品的重要工具,在企业招聘中也会优先录用设计软件操作熟练的毕业生。然而,应用于设计创作的软件有很多,不同的设计领域,对于所使用软件的要求也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软件的更新换代很快。大学生只有通过企业实践、参与实际设计项目才能掌握设计软件应用的趋势。艺术设计大多课程都以技能、技巧教学为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学生作品风格各异,水平高低多以教师的经验判断为准,很难使用统一的尺子衡量优劣。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往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设计作品中,这与企业的审视角度不同,企业衡量学生作品的优劣是看其作品的市场反应速度、客户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和企业的衡量尺度完全不同,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积极参加自主实践的必要性之一。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施自主实践项目应遵循的原则

1.互补的原则。学生选择的实践项目应与课堂理论知识形成互补,将艺术设计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参加实践是最为合适的时机。只有这种交叉的“理论―实践―理论”体系,才能使课堂的知识学有所用。

2.合作式原则。艺术生喜欢张扬个性,在与人交往时,往往在意自己的表现而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使得一些学生在刚步入社会后受到很多挫折。因此,在选择自主实践项目时,应刻意选择合作式项目,通过与人的合作交流,既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及责任感。

3.延展性原则。所选择的自主实践项目应能为将来就业增加延展空间。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具体做什么、如何发展没有想法的占62.2%,有一些想法的占32.8%,有明确想法的仅占4.9%。可见,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学生选择自主实践项目的过程也是思想沉淀的过程。要将自主实践纳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成功就业铺设道路。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能够接纳学生自主实践的企业不多。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参加自主实践的路子并不宽,获得良好实践机会的,要么是通过老师联系介绍,要么是通过亲戚、朋友等找企业,而通过正常应聘程序获得实践机会的少之又少。

2.企业导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在企业中的导师一般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的起点高度,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方式讲得过于“简化”,使学生在理解上形成困难。

3.学生实践与课业冲突。中国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沿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的“2+1+1”模式,即2年的美术基础课学习+1年的专业课学习+1年少量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一二年级不涉及。大多数高校安排学生申报自主实践项目是三年级,这使得学生在挤时间参加实践,往往会利用课后时间去企业实习,而大四一个学年的课程安排非常“松”。

五、思考与建议

“学生自主实践”项目从推出就受到专业院校和高年级学生的广泛关注,现在逐渐被低年级学生重视。双导师制教学效果比单一的课堂学习好,为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做了重要的铺垫,为个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单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依次解决“合作企业”“课程整合”“导师培训”三方面的问题:

1.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国家政策来看,应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高校学生培训。学校要能够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广泛的企业联系网络,特别要重视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连线搭桥作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科学选择合作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引荐、同行推荐等途径,按照专业课程群的设置,确立不同类型的重点合作企业,尽可能选择条件优、理念新、有较成熟企业文化、有共同合作理念的企业开展合作。

2.整合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最好时期是大学三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已经开始接受专业课程培训,能够较快融入企业工作中。艺术类高校学生自主实践项目是近些年开始实施的,应打破多年形成的“模块”式(专业课集中式)教学,将专业课安排在时间上延伸,学时多的专业课甚至可以延伸至整个学期。多门专业课程交叉进行,使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与专业课程同步,将理论指导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虽然是必要的,但两年的时间会大大占用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学生在大三一学年的课业压力巨大,没有太多的精力进行自主实践。学生在入学以前,一般都经历了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美术基础培训,因此可以压缩基础课学时,将2年的基础课压缩至1.5年。这样,专业课的时间变得充裕,学生在大三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实践。学校应加大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力度,参加自主实践的同学可以奖励学分,使其等同于一门重点专业课的学分数(3~5学分)。

3.抓紧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尽可能支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要以提高教师队伍技能素质为中心,建立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长效机制,组建优秀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获取经验,以便在专业课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指导学生,为第三学年自主实践项目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2]陈加林,范登峰.“实践型”创业教育模式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周湘浙,谢志远.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4]何敬业.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究 下一篇:“基本教学原则”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