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镇的某一天

时间:2022-10-20 05:10:27

江西小镇的某一天

编前语:《风和玲》是一部风格淡雅的动画作品,作者陈鸿毅和牟莹都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像侠客一样自称“Z”和“M”。两位同“产自”福建安溪,这让我很佩服――他们除了会说标准普通话、人人必备的英语外还会说闽南话。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他们采用了家乡的语言,让影片更多了一分故乡的味道。表面上看《风和玲》说童年,想小时候,但蕴含在其中的聚散离别,一生都难以割舍。

故乡的小巷

2007年暑假,在《风和铃》的剧本和分镜出来后,按照计划,我们开始收集素材,由于故事的背景是90年代的南方小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里的许多小楼被高楼取代,童年时期的记忆也因此渐渐模糊,只有一些小巷里还残存着当年小城的建筑,老人在这高楼包围的小巷中晒太阳闲聊,孩童在边上玩耍,只有这些小巷还有一些当初小城的缩影,因此我们天天穿梭于小城的各个小巷里,我们拍摄各种细节,大到老房子,小到破砖瓦,还收集了各种墙面,地面的机理,为后期的场景制作做充足的准备。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生活的动作,我们特地请了两个小朋友充当动画中的男女主角,按分镜镜头表演了一遍作为动作研究。

在前期准备似乎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开始画场景了,为了确保场景的各个角度在片中都能相互衔接,我们先建了阿风住的小楼和房间的三维模型,渲染出片子所需的角度后开始上色添细节,在丰富场景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尝试了将实拍的物件添加进去再做一下效果的方法,结果第一批场景图出来后效果却不尽人意,简直是惨不忍睹,后来我们直接采用纯手绘的方式制作场景,这样一来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场景上,但从后来的效果和反映来看花费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在制作场景的同时,考虑到暑假过后得回学校,动画里的方言配音无法在学校里完成,于是我们就开始录配音,当时没有好的录音条件,我们几个人就在一个小房间里,关闭所有门和窗户,用一台家用DV录音,顺便拍拍花絮,一举两得,哈哈。整个过程充满了欢笑,以至于小演员们到现在还在问我什么时候还能回去做新的片子。

暑假完全在创作剧本分镜和收集素材中匆忙过去了,回到学校后,我们把分镜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正式开始画每个镜头的第一帧,在画的过程中才发现我们的困难就像小路上的石头,大大小小的,我们要把这些石头搬开才能走过这条路:首先,这是我们的第一部完整动画,虽然前期准备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但百密总有一疏,由于我们经验的不足,前期不但没做到百密,后期也不止一疏。其次,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动画制作流程,在线条,上色方面还存有原来绘画的粗犷,这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不够细腻协调。在这些问题下第一帧工程艰难进行着。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短短的一学期转瞬即逝,而我们的这个动画也没按计划来,进度十分缓慢,寒假回到家中,动画制作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当时第一帧工程差不多进行了一半,在画到楼上小棚的场景时我们卡在了这个瓶颈,这张场景在磨炼我们的耐性和信心,从色调到场景布局怎么画都不适合,这时Z突发奇想,想拍个反映90年代社会风潮的短片,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将大部分热情投入到另一部短片《水门事件》中,《水门事件》和《风和铃》的时代背景一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会了《风和铃》中“过客”的含义,浮躁的年代,大人们的淘金热,哪儿有钱赚去哪儿,小城里的人来来往往,这一秒我遇见了你,下一秒你遇见了谁,我们都没办法安排这一切,渺小的我们只能是被安排的,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我们,对这个周围的一切一无所知。

在拍摄完《水门事件》后,我们又重新投入到动画制作中,这一次,撇去了之前那种混沌的状态,面对这个动画,我们似乎有了一种升华,画的过程中线条开始流畅了。最后,找人画补帧的计划落空,我们只能面对这些动作自己咬咬牙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把动作完成,最后动作部分也成了我们这部小动画的遗憾。

后记:关于这部动画片,两位“大侠”分别还有一些心里话要对大家说。

Z在说:“过客”的纪念

耀眼的阳光,争吵的知了,远处混响的雷声――转眼又是一个盛夏。看这热闹而又昏昏欲睡的夏天午后,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的情景――那个遥远的宁静小城。我家新搬到百货公司的职工宿舍楼里。宿舍楼并不像现在的楼房一样闭塞,都有一条走廊。大家都在这里相处的很好,经常串门往来,而小孩子也因此有了玩伴。还是小孩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举家搬到这个地方,并与大家快乐地在一起玩闹,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又举家搬走。我最常与人提起初来北京在传媒大学学生公寓里遇到的一位报社编辑,虽然连名字也没有记住。刚欲深聊,却因事在身又要告别,临别时候他感叹了一句“哎……又是一个过客。”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又会跟很多人告别,世界充满了变数。

就如《风和铃》里的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会玩在一起,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地就离别。转眼四年的大学毕业了,又要和很多刚熟悉的人告别,这部充满眷念情怀的《风和铃》权作是对“过客”们的纪念。

M要讲:用最熟悉的语言

《风和铃》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小城的人口也开始流动起来,外来的外出的,来来往往,但那时候的小城还有着属于它的僻静,城中蜿蜒的小巷,路边嬉戏的孩童,晒太阳的老人,熟悉的叫卖声,在这个环境下,影片场景的处理上真实还原了小城当时的生活状态,细节上也注意保留当时的人文特色,特别是采用闽南语配音,小孩的对话更能表现出顽皮可爱的性格。方言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居民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相比较而言,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生动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述等方面会更具体、形象。

我认为在网络化的时代中,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在这样的条件下镜头越来越贴近社会特定区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方言作为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为了能更好地与小城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如实地展现当时的生活情形,因此《风和铃》采用闽南方言配音。

上一篇: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下一篇:黄杨木雕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