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宽城满族自治县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2-10-20 04:34:50

浅论宽城满族自治县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早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同时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上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结合宽城县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饮水;建设;安全;管理

中途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饮水现状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承德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长城北侧的滦河流域。全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05年行政村,总人口2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6万人。宽城的降水集中在汛期,由于时空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又缺乏必要拦蓄工程,加之连续的干旱,地表水由季节性干枯转为常年干枯;宽城又地处努鲁尔虎山漏斗干旱区边缘,地下水补偿主要靠地表水入渗,因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因缺水给全县的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很大经济损失,特别是山区人畜饮水问题更为困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修建,使很多地方的广大群众纷纷告别了人背畜驮吃水难的历史,解放了大量取水劳动力,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减轻了群众负担,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水平,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农村饮水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连续多年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泉水干枯,以前已经基本解决了饮水困难部分乡村,又面临新的吃水困难。二是一些乡村虽然饮水不是特别困难,但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水库、河流、坑塘、浅井取水饮用,水源保证率非常低,季节性缺水非常严重,一遇干旱年份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三是由于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造成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我县部分乡村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水源的污染严重危害了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四是随着广大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畜牧饲养业的发展,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沼液及牲畜粪便的渗漏等,造成农村群众饮用水井的污染。

根据县水务部门2010年编制了《宽城满族自治县农村饮水规划调查复核报告》,2008年底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8.2862万人,饮水不安全类型为污染和缺水,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8.8%,其中水质污染人口为6115人,水量不达标人口为63252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人口为1870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为11625人,因此,全县农村饮水形势不容乐观,已建自来水工程返困率较高,农村饮水任务繁重。

2. 农村饮水存在主要问题

2.1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增加

随着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量的不断增加,农村饮水水源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过去饮用水水质超标大多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由于水质恶化,直接饮用地面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据调查,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8.2862万人,且由于我县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

2.2 农村取水设施简陋,无消毒设施

据调查,我县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是简易供水工程和农户个人安装的简易压水井,大部分都是取用浅层地下水,井深一般在8-15米,没有安装过滤设置,更谈不上净化、消毒。供水工程设施简陋,取出地下水直接向用户供水。大部分农村不缺水居民饮水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3 缺乏水源地保护意识、水质监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群众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又缺乏对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意识,致使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屡遭破坏。而且,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标准低、水源分散,开展水质监测工作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群众不愿承担,因此,我县只有县城供水工程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没有开展农村供水监测工作。

2.4 投资配套政策不完善

长期以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都是由中央、地方受益农民群众三方共同投资建设,目前,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筹资比例为中央40%、省20%、省以下地方配套40%,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省以下配套资金全部靠受益群众自筹解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存在农民自筹能力差,只能按成本较低的简便方案建设工程,造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如采用引流自压的自来水工程,在特殊干旱年份,水源没保障,用水保证率偏低,使用寿命短。另一方面存在为建好工程,户均筹资及投劳折款过高,负担过重,影响群众建设积极性现象。

2.5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饮水工程都是由受益村或组直接管理,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又没有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大部分饮水工程没有安装计量设施,不收水费或只收成本费,没有资金积累,致使工程运行出现问题无人组织或无资金进行维修,造成了只用不管的被动局面。一旦工程局不损坏,如水泵、管路损坏或遇特殊干旱年份,水源井干枯,整个工程便陷于瘫痪状态。在个别村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新建农户私挖滥接自来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也是造成工程不能稳定运行的一个原因,总之,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致使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

3.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饮水安全问题,就是最大的关注民生。建议今后在饮水工作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饮水安全工作涉及发改、水务、卫生、环保、财政等多个部门,水务部门是农村饮水安全的业务主管部门,应全面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负责工程主要材料设备的购置及安装。受益乡镇村要做好组织实施和施工环境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水质监测化验及供水卫生工作。发改、财政部门要协调做好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环保部门要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向水源地保护区排放污染物。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民群众早日获得安全饮用水。

3.2 科学规划,摸清底数

我县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既有资源性缺水,又有工程性缺水,摸清现状、搞好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基础和保障。工程规划要本着“供水安全,便于管理,经济实用”的原则,首先是确保饮水安全,水源的水质水量均要达到农村饮用水标准。其次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分类制定解决方案。分析我县目前农村饮水工程,主要有四种供水模式,一是城区供水延伸型,县城周边的村庄尽量与县城供水联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乡镇集中供水型,在乡镇所在地和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建集中供水工程,辐射周边村组,全县18个乡镇均可采取这种供水模式。三是联村供水型。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一般2-3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联合建供水工程。四是单村供水工程,偏僻分散的自然村采取单村供水。在工程建设中,对居住集中的村组,应优先考虑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或城镇自来水扩网工程;对水源较好的山村,以村或组为单位建设独立的供水系统,并优先考虑工程的长久效益,尽量少建设只考虑运行成本不能长久发挥效益的引流供水工程,避免重复投资;对于缺水村庄位置地势高,较难找到水源的地方,采取建集雨水窖等措施分散供水。

3.3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建立稳定的农村饮水安全投入保障机制,是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困难的关键。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问题,必须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建议县级财政落实饮水安全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对国家已经列入年度规划的饮水安全项目,建议县级财政按地方配套的10%-20%的投资比例进行配套,以减轻受益群众负担,提高群众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积极性。把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民生工程”建设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二是建议县财政在预算中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中规定,由于开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解决。已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又出现反复或新增的饮水安全问题,由地方自行解决。我县存在大量已建工程反复及因旱临时饮水困难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因此,建议县财政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

3.4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提高广大农民对饮水安全的认识,调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饮水工程建设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及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的有关政策,使农民了解什么是饮水安全,增强农民保护水和节约水的意识。

3.5 创新体制,加强管理

饮水安全工程能否长期发挥效益,关键在管理。为充分发挥饮水工程效益,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要树立市场化理念,创新建设、管理体制,在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将过去政府操办改变为政府督办,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将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无偿归农民所有,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一是管理从建设开始。在工程建设之前,先落实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主体,然后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确定工程规模和供水方式。让乡村及群众参与工程的建设、监督及运行管理。二是把工程管理纳入正规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求已建饮水工程的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管理责任和水价机制,提高广大群众管护意识,形成“以水养水”良性循环。同时,设立水源保护标志,加强对供水水源的保护,确保群众长期受益。三是因地制宜,建立灵活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单户工程实行农户自建、自管、自有、自用;联户工程实行民主决策,受益农户自愿组建供水协会或推荐专人管理、民主讨论制定管护制度;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专业化管理,采取供水站与用水协会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杜绝白用水现象。积累一定的维修资金,保证小型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四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工程建成后,县水务局定期进行回访,对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跟踪指导。

3.6 建全体系,加强监控

为农村供水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建立严格的水质监测体系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一是以抗旱供水服务站和流域水利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供水工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水利部门根据全县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及特点,组织编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手册和运行管理培训教材,开展面向基层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农村供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四是建立农村供水水质监督、监测体系,县卫生部门对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要定期进行检验。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五是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经济实用、运行简便、维修方便的水质净化处理设备,真正让农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

上一篇: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下一篇:房屋建筑施工中对质量管理的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