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走向研究

时间:2022-10-20 02:01:15

高校体育课程教改走向研究

摘要:高校体育课是竞技体育教育还是健康素质教育?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教改要求,从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着手,提出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观和指导思想、体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体育课程教材的选择等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观;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教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12

体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体育课究竟是竞技体育教育还是健康素质教育?几十年来,国家的体育和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没能很好解决。体育双轨制一直是竞技体育单挑大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①(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旧的惯性依然给力,新的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虽然《指导纲要》本身就有一些行政化痕迹,存在些许和教育实际脱钩、难以量化、操作困难的缺陷,但毕竟向改革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其方向性是明确的。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指导纲要》的教改要求,从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着手,提出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观和指导思想、提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以及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等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1 树立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是新时期的新任务

1.1 高校体育教育观

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应该是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规律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1.2.1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广义体育(即大体育),广义体育被认为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即所谓的小体育等,用一个概念难以界定。如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取得优异成绩,与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有本质不同,目的取向完全相反。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高校开展的一项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其目的不是争金夺银,而是通过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培养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在身体、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获得益处。

1.2.2《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的。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是怎样来实现其教育目的?《指导纲要》第一条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②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来达到其目标的。《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1.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1.3.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对宏观层面的调控更迫切

《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且不说施行当初其部分内容就被质疑,仅施行这些年来就有许多需要“突破”的框框。这里仅举两例:

首先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目标部分内容:1.目标不能虚构:“具有健康的体魄”,难道高校学生一律不招收眼睛近视的学生?2.目标不能跨时空:“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可以传授正确知识,不能保证学生一辈子都正确;3.目标不能跨界:“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育课程无法考核学生的生活态度乐不乐观。

其次是课程结构:1.难以计划的课程结构:“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③高校每年都制定课时计划,那么这类人数众多的课目要纳入课程结构,怎么规划和实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2.难以实现的理论教学:“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④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目的是“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基本目标中“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是扩大知识面能解决了的吗?上述举例,并不是要否定《指导纲要》,而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其本身可能还有改进的需要,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呼吁新的《指导纲要》早日实施。

1.3.2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要求高校的积极实践

高校的体育教育,这些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积弊甚多,惯性不止。首先这是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身心协调发展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其次,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项目,不论田径、球类、体操还是水上项目,绝大多数都属奥林匹克竞赛项目。这些项目其本身就是竞技体育,虽然教学对象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但一样的体育项目、一样的教学内容,想要改革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反映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多数高校并未脱离体育课程重视运动技术、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框框。这里我们需要重复,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绝不能混为一团,竞技体育目的的第一位是成绩,是奖牌;第二是金钱,是物质;终归不是健康。这类运动已经逐渐演化为职业体育,成了企业逐金的LOGO,成了类似于明星所表演的节目,成了大众的娱乐项目。竞技体育催生了体育产业,金钱围绕着他们旋转,却惟独不和健康搭边。

《指导纲要》实施以来,许多高校虽然也在探索教改,同时也有许多新思潮,提出不乏所谓的新理念如“和谐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等”【2】,由于惯性使然,形式多于内容,教材改了名称,内容多是拼凑。

1.3.3树立新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观

转型期必然有转型期的焦虑,纵观目前体育理论界,各种理论、各种见解、诸多诉求呈现百花齐放势态,诸多刊物堆彻的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于新的形势,需要有所创新,但不能脱离教育的对象。《指导纲要》已经明确,通过规定的体育课程,使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树立。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包括理论的创新、确立新的教育目的、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设立新的体育课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必然要遵循一个发展着的规律。而这个发展的规律,正是我们要建立的新的体育教育观的立场和观点。

2 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现状

2.1高校体育教材问题相当严重

《指导纲要》“颁布后短短几年时间,高校就涌现出几十种不同版本的体育教材(主要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3】据王素强对广东、湖北、山东、上海、四川、辽宁的38所高校的体育教材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理论教材基本沿用全国或省市统编教材,而实践教材则可谓百花齐放,16.7%使用全国及省编教材,4.3%使用自编教材,79.0%无教材上课。【4】可见,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2.2体育教材的规划、组织、编写和审定程序面临挑战

《指导纲要》第十九条规定:“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大学规模不一,硬软件条件差别比较大,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便是一个难题。

各省和高校有自编体育教材的积极性。这里边如果有很小百分比的辖区和高校如要自编教材,要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困难,《指导纲要》第十九条在操作性上是否可行?

面对高校体育实践教材教学中的79.0%无教材上课的现状,我们不能光在体育教材上规划和组织,也要有应对的措施。

3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

2.1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要务实

要用务实的态度对《指导纲要》课程基本目标和课程结构理解和改革创新。比如一个高校有两万学生,大学四年前三年每人参加一次野外训练(如登山、野外生存等),按教学工作日计算,每天就要组织一批(30-40名)学生。这涉及到活动的规划、责任、组织保障、经费、学生负担、活动保险等,是否行得通?课程设计要和行之有效紧紧挂上钩才是务实的态度。如今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某校师生三十多人开展野外登山运动被困,警方出动数百人、两架直升飞机去解救,教训极为深刻。

2.2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指导纲要》要求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或编写教材、设计教学策略以及设计评估等。其次,应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这里要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地域特色、地域气候、传统优势、教师队伍特点等因素。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和理论比例问题。每学期4学时,大学前二年共16学时,这16学时的理论课按《指导纲要》课程结构第八条“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够了,但是要实现《指导纲要》基本目标中五个领域目标的要求,就可能不够。大学这16个学时的理论课,是连续一年上完,还是每学期4学时,哪种模式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又是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一门理论课,不能拖得时间太长,有关体育保健,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还是早些让学生掌握为好。如果按《指导纲要》“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体育理论课不论从课时量还是连续性上都必须给予重视,并且还要有实验课来辅佐,这样的话,配备专业的理论教师并不为过。从技术课的设计上来看,这里的改革创新就可能更复杂一些,高校体育教育的技术课怎样通过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来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一个目的两个平衡点:即体育教学技术课要围绕目的“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来平衡体能和技能两个点。体能和技能两个点又不能过度,如果过度,就转向竞技体育的框框里,与学生的健康不利。这是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和高校组建运动队的训练性质和目的取向完全不一样。

2.3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不可能全部都由自己编写。所以每年各高校都要进相当数量的技术和理论教材,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每年需要订购教材时,高校体育教育部分管教材的领导往往急忙忙向学校教材科上报订购各类教材,忙得不亦乐乎。但教材的质量、教材是不是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是不是符合本校具体情况却鲜有人问津。高校和体育教育部门领导基本上不过问。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指导纲要》的要求落不到实处,改革创新的成果落不到实处。我们不能口号喊得震天响,研究成果一大堆,推广经验到处讲,到了手里啥都没。所以高校在教材的调研、选购和使用上要建立一个并不复杂的程序,以确保教材符合《指导纲要》的原则要求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另外教材的编写、印刷质量,教材的重量、开张的大小、可读性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上一篇:10分钟的小结,100分值的收获 下一篇:中小学游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