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38例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20 01:49:05

神经节苷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38例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酯在临床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疗效分析。方法 经头颅B超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予神经节苷酯20 mg/d静脉滴注, 1次/d, 10~40 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NBNA评分方面均优于观察组, 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

【关键词】 神经节苷酯;早产儿;颅内出血

根据相关临床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的早产儿发生率占据新生儿出生总数的5%~10%之间, 由于早产儿的怀孕周期少, 体重轻, 所以在早产儿出生之后所伴发的后遗症状况相对较多[1]。其中, 早产儿颅内出血,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与早产生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相关临床药理实验表明, 神经节苷酯属于脑神经保护剂, 能够很好的拮抗新生儿神经兴奋性氨基酸引发的毒性影响[2]。本科在传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经头颅B超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38例。根据患儿临床资料得知, 观察组患儿中, 男20例, 女18例, 胎龄为29~37周, 平均胎龄32.2周, 体重为1200~2400 g;治疗组患儿中, 男17例, 女21例, 胎龄28~36周, 平均胎龄31.7周, 体重为1300~2500 g。两组患儿在入院之时, 无先天性身体畸形、无低血糖及代谢性疾病。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在出生时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史,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节率不齐、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两组患儿在出生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有意(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皆给予综合性的常规性治疗, 其中包括防止患儿发生感染, 保证患儿的体温以及血糖检测等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予神经节苷酯20 mg/d静脉滴注, 1次/d, 10~40 d为1个疗程。在进行神经节苷酯静脉滴注时, 加入5%或10%葡萄糖。观察并记录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肌张力、呼吸状态以及神经反射等。

1. 3 疗效判定 患儿在进行治疗3~5 d时, 患儿无意识障碍, 呼吸平稳及肌张力正常, 原始反射恢复正常, 吃奶尚可, 无呕吐现象发生, 患儿出生1个月后通过头颅CT或B超复查得知无缺血性症状发生, 可以判定为显效;患儿在进行治疗3~5 d时, 患儿意识清醒, 呼吸欠规则及肌张力较前有所改善, 部分原始反射可引出, 颅内出血好转, 可以判定为有效[3];上述各项检测指标皆无好转, 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标准 采用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对所有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测定, 按照NBNA评分来评价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正常标准为≥35分, 异常标准为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显效率方面, 治疗组患儿显效33例, 明显高于观察组患儿24例, 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儿在进行了1个疗程的治疗后, 两组患儿NBNA评分皆有所改善, 治疗组在正常率方面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疾病及其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 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 颅内出血发生率就越高, 过去认为轻度ICH 预后良好而未予足够的重视, 但近年有研究表明, 即使那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轻度出血, 在学龄期和青春期也有明显的预后不良表现;文献报道国内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达55% 以上, 其中80% 以上为轻度出血 , 轻度颅内出血可能是影响存活早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产儿ICH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 无特异性。轻度出血常无明显症状, 极易使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 当出现症状明显时往往是出血程度已较重, 此时治疗效果已不理想。由此可见早期开展床旁头颅B超检查或行头颅CT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尤其轻度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结果得知神经节苷酯在应用于早产儿颅内出血与智力发育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有能力预防改善早产儿后期智力低下的状况。由于神经节苷酯在结合神经细胞膜的同时能够维续其完整性, 故而还能够预防早产儿脑细胞消亡, 拮抗新生儿神经兴奋性氨基酸所导致的毒性影响, 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从而避免发生脑水肿的几率与降低活性氧的存在空间, 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由基对早产儿脑细胞的损伤。神经节苷酯属于天然组分, 在细胞膜的生长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属于类神经生长因子药物的一种, 通过其药物发挥, 可以提升神经的再生效果并且能够对神经起到有效的保护。根据临床研究统计分析, 神经节苷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以及脑损伤具有显著的疗效, 能够避免早产儿发生后遗症的可能。可以说, 神经节苷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潜在效应是深远的, 它在提高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素质中拥有者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胎儿出生后的2周岁之前属于其大脑生长最为快速的一个时期, 所以, 早期刺激早产儿的脑部结构以及帮助脑部功能的完善发育, 在早产儿未来的生理变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 医师还应该加强家属对早产儿实施早期治疗干预的重要性理解, 充分发挥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 神经节苷酯在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可以降低患儿产生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符荣益.早产儿颅内出血 96 例临床特点.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2):197-199.

[2] 赖龙龙,张旭东.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致脑损伤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药物与临床), 2010, 78(19):71.

[3] 郭纪东.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研究.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10):78.

[4] 魏蓉美,陈晖,于伟平, 等.早期干预结合神经节苷酯治疗促进颅内出血早产儿智能发育的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6):6077-6078.

[收稿日期:2014-05-22]

上一篇: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