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10-20 01:47:00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群众出行不便、减轻环境污染等矛盾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为全面了解我市公共交通状况,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组成课题组对公共交通发展现状调研。

一、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我市公共交通运输由沧州市公交总公司承担,市公交总公司属国有独资、公益型企业,成立于1969年,经过四十多年努力,我市公交事业发展迅速。

(一)企业规模壮大,公交运力增强

市公交总公司由最初的1条线、2部车、10名员工,发展到40条线路、681部车、1311名员工(含代管运输一场107名职工),年运营里程2600万公里,客运量6500万人次。下属7个营运公司,5个服务经营单位,服务范围涵盖了城市及近郊客运、出租旅游、车辆维修、商务管理等,公司资产账面总值1.5亿元。“十一五”期间,多方筹资购置新型城市大巴车300余部。对28条线路的运力进行更新或补充,沧州公交车的整洁舒适度,在全省同行业居于前列。

(二)夯实发展基础,构筑营运网络

针对营运规模快速增长与后方场站严重不足的矛盾,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2007年以来共新建和租借停车、维保场站六处,使公交场站布局相对合理,公交车停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主市区按照“长短结合,方便换乘”、“城市发展,公交先行”的思路,开通商贸区专线、拥军专线、高教区专线和胡同公交近20条;在开发区和市新区开辟线路7条;2009年7月开始,为渤海新区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公交运营体系,使渤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三)强化文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市公交公司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关心职工生活、素质教育、弘扬先进、岗位成才等为内容的公交文化体系,使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热情明显增强。同时,组织开展文明服务月、社会公德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公交服务明星和热心乘客互评等一系列活动,在职工培训、多语种服务、营运管理、智能科学调度、强化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练兵和改进,使公司的优质服务工作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乘客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二、当前发展城市公交事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市民出行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急须解决的问题:

(一)线路运营的政策性亏损加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经测算,我市公交每人次客流的盈亏平衡点为1.36元,而票价始终维持在1元/人次,为此每年承受2120万元的成本压力。而且公交企业在执行1元低票价的同时,还承担着学生卡、现役军人卡、职工月卡的优惠乘车和70岁以上老年人卡、盲人、伤残军人免费乘车等多项社会福利,每年又因此减收约3000万元。限于我市紧张的财政现状,对公交的政策性亏损补贴逐年减少,已连续三年未拨付补贴资金,但燃油、材料、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却逐年增加。虽然近几年中央财政逐步拨付燃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交的资金压力,但远不足以弥补亏损缺口,收支不均衡,资金链不畅已严重影响公交规模的扩大和服务延伸。

(二)车辆购置资金投入渠道不明确,公交运力提升困难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和整体服务水平,公交公司自2002年起陆续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购置和更新公交车辆,均通过增收节支、银行贷款、职工借资、厂家赊欠等方式解决,已无力再承担购车费用。但随着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和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全面启动,对城市公交提出了新的量化考核指标,三年内需新增和更新燃气或新能源公交车辆不低于620标台,累计需购车资金近2.5亿元,在政府投入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公交车辆将得不到按需增配与更新,如何筹措巨额购车资金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职工收入水平偏低,优秀员工流失严重

公交职工每天披星载月,工作辛苦,但工资水平多年来始终低于社平工资(2010年河北省社平工资为32306元∕年,公交员工应发工资为24456元∕年,实发20436元∕年),为降低成本支出,仅能为员工缴纳60%的养老保险和5%的医疗保险,造成车长岗位流失严重,已影响到公司的后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四)公交整体规划欠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尤其是公交枢纽站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公交通行路权不优先等,也直接影响了公交线网的科学构建和公交运行速度,方便、快捷的优势难以体现,不能对市民群众产生更大吸引力。

国家大部制改革后,公交行业的管理权划归交通运输部门,旨(下转第41页)(上接第39页)在推进城乡统筹,扶持公交向纵深发展,但由于对现有长途和个体班线的眼前利益有冲击,因此部门在推动时面临很大阻力,公交对拉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难以更好发挥。

三、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应采取的对策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仅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强化规划调控,提高公交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科学布局线网,优化节点设置,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兼顾安全有序、方便乘客换乘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公交客运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候车站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在市区部分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道,优先公交通行路权;公交停车场也应根据车辆增长规模同步规划建设。

(二)增强政策扶持,推动公交事业快速发展。

政府要把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公共交通发展资金应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地方政府应将政策性亏损补贴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公交是关系民生的行业,然而其政策亏损的特性,决定了难以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对公交公司实行低票价及承担各项福利性任务产生的经营亏损,给予长效化的补贴,使公交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服务水平上来,从而提高群众满意率和乘坐率。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更新资金投入渠道。可按照新增公交线网或运力更新需求,由财政局和交通运输局共同审核确定车型和数量,采取集中采购方式,新增运力由财政全额投入,更新运力以财政投入为主、公交公司投入为辅。

(三)拓展公交网络,增强社会服务承载力

按照国家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指导战略,以及我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工作要求,立足我市“大沧州”发展布局,积极谋划、科学构筑公交网络,“十二五”期间实现“大公交”骨架的初步成型。具体为:主市区公交通达率主干道达100%,次干道80%以上,小街巷覆盖辐射率50%以上;以主市区为核心,向渤海新区及各县(市、区)城分别辐射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建立“一小时”公交圈;依托高铁站公交枢纽,规划建设联通市区东西方向的BRT,更好发挥公交大运量、便捷的优势;力争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

(四)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群众幸福生活指数

以“智能化、国际化、人性化”为主基调,将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现有GPRS营运调度的基础上,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市区主要公交站点的视频监控、车辆动态实时显示和营运信息查询,依托3G通信技术的逐步完善,建设车内视频实时传输平台,达到科学安排班次、方便群众乘车及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以为杂技节和武术节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强化全体公交车长的多语种服务和国际礼仪培训,市区所有站牌实现中英文双语标注;视优质服务为生命线,不断完善车厢服务设施,创新服务举措,使公交服务社会满意率达到93%以上。

本课题执笔:王福立、田飞、张文杰、郭雅文、滕长江。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设计和策略 下一篇: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