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20 12:26:54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之一,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也是切实可行的创业方向。现代服务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视角,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当今,可以有效的扩充大学生就业渠道和缓解就业压力,并且在实践上极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106-02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现代服务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现代服务业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人才,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所学专业成为提高经济的原动力,既提高了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又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

1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新着力点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将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新着力点,它紧扣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大学生突破固定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促进大学生高效就业的现实要求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力求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转型时期国家、社会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老板、经理,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开拓意识,从而实现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最终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3 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创新

通过创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性创业素质。结合构建素质模型,可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模式,顺应社会时展,使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步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2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 国外创业教育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美国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是在其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大力投入下形成的,其成果更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应是美国的各大高校。经过长时间的创业教育实践,接受系统创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大幅增加,其创业能力和创造的财富大大超出接受传统教育的大学生。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甚至成为我国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助推器。

2.2 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政策,从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扶持,可以说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先声,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从上层建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保障。

2.3 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觉醒是现实推动力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也想通过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带动了大学生滋生创业意识的觉醒。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急切需要。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则成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推动力。

3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就业观根深蒂固

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是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的,也就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观念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大的经济背景,人们历来服从组织分配、国家安排,接受市场检验的能力和主观态度极大缺乏。在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创业土壤和文化氛围的情况下,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习惯于依赖学校、家庭,缺乏自主、自立观念。

3.2 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存在问题

创业教育在我国学术界成果可谓寥寥,当前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相当单薄,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仍然不够成熟,同时也反映出创业教育目标模糊的问题,多数院校还停留在开设课程的程度,远没有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业教育非常强调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的人员担任授课任务,高校现有教师中多是理论研究能力较强,缺乏创业经历,因此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3.3 大学生创业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和时代的要求是不同的。作为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其反映了创业教育的指向性,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是考察当今高效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不察的主体。大学生创业自身的准备不足是这一瓶颈的集中表现,具体而言,大学生存在创业观念偏差、实战经验不足及经济管理知识匮乏等问题。

3.4 宏观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金融服务系统的工作不细、操作性不强。要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可是创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但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亦有待提高。社会应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4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4.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贯穿于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一种思维活跃与创造性的氛围中接受创业教育,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果的核心关键。

(1)突出创新性。我国高校的教育不仅要考虑学校股东的眼前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学校的长远利益,需要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确定了专业领域以后,学校应本着以长远利益为主的原则,不为暂时的眼前利益所动,不遗余力地全面建设这些专业,形成专业特色和市场强势。

(2)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创新招生环节。在招生环节上,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录取方式,例如通过“笔试+面试(或问卷)”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等精神素养,特别关注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养和创新积累;对文化基础的考核应与相关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内容和基本水平为准,可由高校自己确定;当然,高校也可以继续通过高等系统组织的“统考”方式招生。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逐步完善招生环节,为创建中国高等教育新模式作出贡献。

(3)优化创新培养环节。在创新培养环节,应进行积极探索,敢为人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生动系统地介绍创造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创性思维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并掌握实现创新的相关创造技术。学校必须教导其学生,不仅要敢于创造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事物,还要创造中国需要的却没有的东西,即便是人类已经有了的,也存在着许多需要非首创的创新空间,积极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嵌入创新的激素。

4.2 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业与创新属于不同的活动,创业常常以创新为基础,更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协调注重管理的经验与能力。通过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拓展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交叉在创新培养与实践的后半段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1)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实验室模拟训练系统,毕业设计系统。

(2)强化校园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学生各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情况,结合各年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分层次设计校园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始终。高校还应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环节,是学校、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将教学过程植根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

(3)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校园之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主动与一些企业、公司、俱乐部等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起合作模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实现与企业共同成长。

5 结 论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核心是创新,载体是创业实践。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并不能靠他人教导而来,而是要靠创业实践的磨砺。高校要有效地开展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面向现代服务业辽宁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编号:JG11DB203),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编号:GHYB110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戴卫东(197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伞的效应”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集群视角的浦江挂锁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