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新解,你误读了吗

时间:2022-10-19 11:45:34

《婚姻法》新解,你误读了吗

“婚姻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争夺话语权、经济权、掌控权的战争。”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中的这句经典台词,说到了“围城”里许多人的心坎上。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实施后,每个人都解读出了不同的意义,体会到了不同的冷暖。

有网友指出,这个司法解释更像是一部“离婚法”。“房子要分清楚,债务要算清楚,连养老金都得分明白了!”很多网友还未结婚就已退缩:“分那么清楚,这和一个人过有啥区别?太伤感情了!似乎法律就是要告诉大家离婚后谁占便宜谁吃亏。”各种声音中,对司法解释误读的比例很高,由种种误读引发了许多无谓的“虚假”争议……

这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方殊死博弈的司法解释到底解释了哪些问题?在各种热议逐渐冷却后,大家期待的是一次理性的再认识――

误读一:女人为家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将白费

@悲催啊悲催:老公搞美术,整天画油画,家务什么的都是我的事,我照顾了他,照顾了他老爸老妈,照顾了他的猫、他的狗,还有他的蜥蜴,最后我们离婚了。他卖画的所有收入都是他的个人收入,我的劳动没有参与知识产权创作,就不能分割,这是什么法律?

@神马浮云:一起酿酒,男的出水,女的出米;酿好了,酒应该一人分一半吧?现在“新解释”告诉女人:男人应该拿回自己的水,女人应该拿回自己的米,这样才是平等和公平的。这不是瞎扯吗?米早就没影了,而水还是水。

《家庭》解读:多位婚姻法领域专业律师表示,对于家庭劳动价值被忽视的那些疑惑大多是误解。虽然世界各国的立法通常将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的增值部分计入婚姻共同财产,而我国《婚姻法》以前并没有这项规定。现在司法解释(三)将“增值属于共同财产”写进去,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这条解释也有一个不明确的地方,就是假定出现这种情况:男方挣钱,女方在家操持家务,挣来的钱部分用于还贷,那么这种情况也应当被视为是用“共同财产”还贷的。

另外,他们通过分析大量实例离婚案发现,在近年来的多数审判实务中,法官对妻子在家庭中付出的劳动价值都会予以肯定,并在最终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冰冷的法律条款,并不会导致人们的冷血。

关于这方面的种种疑惑,一位台湾法律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真谛:婚姻不仅是家庭的骨架,还是它的血肉,没有基本的情感和辛勤的经营,没有双方的相互尊重、体谅、宽容,再多、再公正的立法与司法,都不可能拯救地狱里的婚姻,更拯救不了人之为人所需的基本品格。

误读二:父母赠房属个人财产,跟配偶没关系?

@小吃货:结婚前老公首付买的房,婚后我们共同还贷。若干年后万一离婚,因为房产证写的是老公的名字,那我就得净身出户。这公平么?

@陆琪:从今往后,哪个男人把房钥匙拍在桌上,你就得小心。因为你嫁过去并不会拥有一套房子,而只是多100万元的债务。房子属于个人财产,但债务属于共同债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还能争补偿,不离婚的才最憋屈。在未来几十年,你要一直为这套不属于你的房子还贷款。

《家庭》解读:在法律层面上,父母出资为一方子女买房,其中包含了指定赠与的意思。如果离婚时,一概认定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则与出资一方父母意愿不符。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中对出资方的保护,是对物权的保护,也体现了公平精神。

但是,离婚时另一方是否要净身出户?是否富二代就嫁不得?律师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第七条的规定,在婚姻双方对房屋产权未作约定的情况下才发生效力。如果夫妻双方对此先有约定,或房产登记共同署名,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另外,离婚案件进行财产分割时,法院也会考虑到另一方对家庭的贡献程度。调查中,大部分律师认为,打算长长久久过日子的网友们不必为此担忧,因为新的条款主要针对的是一方婚前给了首付,两口子婚龄短暂闪离的情况。按以前的法律,另一方可能只用共同还贷几个月,离婚时就能分走一半房产,且不用承担后续还贷。这显然对前者有失公允。

全国律师协会民委婚姻家庭法论坛副主任、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芳律师提到了她刚刚接触到的一个案例。江苏南京的一对老人用一辈子的积蓄给女儿在北京买了套房子,谁知道女儿结婚刚一年就闹离婚。女婿说,房子是岳父母买给两个人当婚房用的,当然是夫妻俩的;女儿说,房子是父母赠给自己的,离婚丈夫别想分。老人急了,自己用一辈子积蓄买的价值百万的房子怎么就要硬生生分给要离婚的女婿一半呢?新司法解释一出,老两口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司法解释(三)把这种巨额出资认定为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

王芳指出:新司法解释平衡了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财产权,同时还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世俗,父母出钱给子女买房时不可能让小两口签名打借条或签订赠与合同。这样的立法导向是让父母放心为子女成婚买房进行资助,同时也不会因为一方父母出钱买房后,在子女离婚时财产分割显失公平。其实很多人在争议房子到底归谁的时候,忽略了第十条的第二款,即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当由房屋产权人给予配偶一定补偿,而且还要考虑房产升值利益。这才是最大亮点,恰恰证明了老婆和老公一样,都可以是房东。这对于没有购房却又帮配偶长年还贷的女方,实现了真正的公平。

误读三:为包二奶扫清障碍,将推高离婚率

@包包养养:司法解释(三)为男人包二奶扫清了障碍,男人完全可以玩了白玩;就算离婚也没关系,不用跟妻子分房子,这势必会滋生越来越多的出轨男人。

@丈母娘委员会:司法解释(三)就是让男人为出轨和离婚所付出的代价变得越来越小,这些将导致离婚率大幅上升。

《家庭》解读:北京市律协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晓林对记者表示,说新司法解释为男人包二奶扫清了障碍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天津优法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曙光律师给记者解析了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案例:一对夫妻,婚前购买了一套100万元的商品房,男方首付30万元,余下70万元贷款,20年内每月还款5000元。女方产后在家操持家务,男方一人还贷。结婚10年后,男方有了婚外情,女方想离婚,男方则给女方算了笔账:他们的房产已增值到300万元,因为结婚前就取得产权证,离婚后产权归男方,男方只需要偿还女方在这10年里还的近5万元贷款,并酌情补偿女方10万元就行。女方已经将近40岁了,人老珠黄,如果真要离婚,就不得不接受带着10多万元现金默默离去的结果,而她老公则坐拥豪宅,满面春风。

李律师说,事实上,这笔账算得不对。就这起个案而言,法律是有救济途径的。在离婚诉讼中,过错方势必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高。法官在自由裁量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到房屋首付、贷款的比例,女方付出的价值和男方出轨应该给予的补偿,同时补偿应考虑房屋市价、共同还贷比例等等。

北京大学法学专家马忆南也指出:尽管司法解释未

作规定,法院在判案的时候也不会支持“第三者”。这样的一种道德倡导,其实不需要司法解释再加以刻意强调。

而财产分割的相关条款会导致离婚率升高的观点更是站不住脚的。婚前个人买房不属于夫妻共有,是早已确定的法律规则,这个规则已经实施整整十年了。丈母娘要求女婿买房问题在这十年里是一直存在的,而愈演愈烈的情形也就在于最近房价高企的四五年间。司法解释(三)不过是延续了《婚姻法》十年前的规定。

误读四:忽视弱势群体,只保护男人和有钱人

@记者陈宝成:今天最高人民法院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从会现场到家里,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同胞都保持沉默,而我接触的几位女记者、女律师乃至家庭妇女,却对此颇有非议,她们认为不利于保护家庭中弱势的一方,可能导致今后大家拼命赚钱,而不愿再为家庭付出。

@往事如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让很多女人一下子从房子的女主人变身为房客,将来的婚姻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没良心的男人可以颐指气使地把女人扫地出门,只给点可怜的安置费就了事。很多女人愤怒了,说这个司法解释更像法是“离婚法”,只保护男人和有钱人。

@陈狄:新司法解释怎么对女的这么刻薄?大男子主义太严重了!明显是偏向于个人财产保护,是典型的谁投资谁受益的理念,而不是从家庭感情角度去考虑的。女性不但要赚钱,还要生育、养育,很大程度上对于家的付出无法用资本去衡量,除非出台“女性养育,家产分一半”的法律规定,否则如果男方出轨离婚,女方就很难有保障。

《家庭》解读:王芳律师介绍说,事实上,“二奶分手费”、“按揭房产认定”、“亲子关系认定”等问题在过去的司法操作实践中早已是这种审判思路,这次只是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而已,并非“创新条款”,也未改变《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司法解释(三)忽视了很多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不全面和客观。

比如在过去,很多婚姻纠纷案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夫妻双方虽感情不和,但女方顾及孩子,努力维持婚姻;男方在矛盾冲突期间把财产转移、变卖,虽然严重侵害了女方利益,但用现行的《婚姻法》却无法阻止。结果是,弱势女性要么赶紧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要么就维持婚姻关系,眼睁睁看着丈夫转移财产,直到人财两空。新的司法解释中,夫妻双方在不离婚的情况下,可以请求法院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是对夫妻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进行保护的立法的重大突破。

另外,一方私自转让、出售的夫妻共有房屋,在符合家庭共同生活所需条件下可以追回。在过去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如果一方把登记在自己名下的房产偷偷卖了,弱势方发现后为时已晚,即使想把房子追回,法官也会按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判决原告败诉,已出售的房屋无权追回。而在婚姻纠纷案件中,夫妻一方私自把房屋出售后,对另一方隐瞒真实价格,对于弱势一方而言,房子追不回来,财产补偿又较低,无异于双重打击。新司法解释第十二条实际是将《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与《婚姻法》身份关系相结合,进行公平合理的变通,对夫妻关系中的弱势方面临重大财产损失提供了救济渠道。

一位来自天津的陈先生拿到司法解释(三)后顿感释然:“里面的规定让我看到希望了。”在机场工作的陈先生2007年与江女士结婚。婚前,江女士已付了首付款,购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婚后,陈先生的父母分两次将尾款付清,并约定是垫付。陈先生的父母还出资25万余元,购买了一辆轿车给小两口。今年8月,江女士以感情不和为由提起离婚,要求分割陈先生父母购买的那辆汽车,但对房子只字不提。

实际上,女方在离婚事件中并不一定都是弱势方,男方处于弱势、遭遇此类麻烦的也不止陈先生一人。

对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种种误读,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杜万华对《家庭》记者说,当“全职太太”可能会出现解除婚姻关系后“净身出户”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需要考虑将其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及婚姻家庭权益等相关规定相衔接。

上一篇:总经理妻子遭绑架,手机巧定位虎口逃生 下一篇:微博儿子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