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的收藏之路还很长

时间:2022-10-19 11:45:33

从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到现在,走上“讲坛”的几乎都是教授学者或研究员,起码也是个讲师。眼下,“玩收藏”的马未都登上“讲坛”侃收藏,自然吸引了许多观众的视线―

谈入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记者:您曾将自己在收藏上的成功,归结于一个字―“早”。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入行有点晚了?

马未都:收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我当年确实是碰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1980年开始的10年间,是我积累最快的时候。那段时间,古董价格长时间处在谷底,整个社会不重视器物,简直就像白捡来的。这对收藏来说是个好时机。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经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楷模”。在今天,收藏是个正常的事儿,你要是喜欢,随时可以参与,只是不能再用过去的心态。

记者:“过去的心态”?

马未都:“一夜暴富”已成神话。如今市场透明、信息通畅,如果还抱“捡漏”心态,迟早会吃亏。要有冷静的心态,量力而为。你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只有2斤米,非请10个人吃饭,那怎么行?

记者:您能给入行者提点建议吗?

马未都:要读书。一开始先看些博物馆出版的、不涉及藏品价钱的书,那些标了价钱的、所谓技巧性的书,等有了一定的辨识力再去看。找个好一点的专家请教。专家不一定有“唬人”的头衔,要水平高、人品靠得住。就跟看病一样,哪个专家好,听听周围人的评价,自己再接触一下,慢慢就有感觉了。

谈投资:门槛仍然很高

记者:在国外,艺术品被视为和房地产、股票并列的三大投资渠道。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楼市和股市疲软,今年会有大量的钱涌向收藏界。

马未都:香港苏富比和嘉士德刚刚结束的拍卖会确实超乎人们的预期,大量资金流向艺术品市场,这是一个风向标。但是和股市、楼市不同,没多少文化的老头老太,炒起股、买起房来也会热火朝天,而艺术品投资门槛较高,不会“遍地开花”的。

记者:在财力和眼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普通市民怎样选择艺术品来投资?

马未都:我国目前的艺术品投资,供普通市民参与的不多。国外的投资渠道相对多些,比如艺术品拆分基金,能把价值1000万的一件艺术品,拆分成1000份,每份1万块,你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购买,不需要对真伪作判断,只等着升值。

不过从长远来看,收藏本身就是财富积累的过程,市民可以选择有信誉的拍卖行和文物店,买一些价格不高但有升值潜力的“原始股”。哪些升值我说的不一定准,但可以提醒大家的是,凡是一些变量的、能不断生产出来的,要谨慎介入。还有市面上风行的黄金书、金箔画、钱币之类,买之前多掂量掂量。

记者: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晓刚的油画又拍了4000多万港元。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似乎很火暴。

马未都: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艺术品都有一段火暴时期,不光中国,全世界都是这个情况。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最终能载入史册的,很少。现在看我国当代艺术,跟20、30年后再看,是不一样的。热闹的背后,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谈鉴定:呼吁司法介入

记者:专家鉴宝现在很普遍,听说您鉴定一次收费300元?

马未都: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算是收藏界老大吧,鉴定一次只收300块,还要被人骂。我为什么收费?第一,博物馆也要维持生计。第二,组织一次鉴宝,瞧那阵势,来的人排着队,都大包小包的,你得维持秩序、管他们喝水、招呼他们参观博物馆。鉴宝过程更痛苦,你说是真的,他眉开眼笑;你说东西不对,他立马跟你翻脸。

记者:前段时间,南京收藏界有人推出“保真鉴赏”,每件藏品收取一定费用,如果有更高规格的专家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双倍退还价钱,并将之称为“规范鉴定市场”,您怎么看?

马未都:要讲规范,必须做出司法意义上的保证才有意义。否则,再多的专家、再多的承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有个“艺术品评估”小组,受国家税务局委托,由法律界、古董商、学者等组成,评估和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张三要继承一笔艺术品遗产,小组评估1亿美金。他如果同意就按这个数交税;不同意就公开拍卖,不管拍2亿还是5000万,都按实际拍卖价交税。拍卖价丝毫不影响“艺术品评估”小组的地位。还有,它们的社会监督机制非常有效,评估小组的人很难被“买通”。

记者: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文物鉴定专业,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启动了文物鉴定资格培训计划,经过培训就能拿到文物鉴定资格证书。这种“速成”的培养能发挥什么作用?

马未都:打个比方,北大的像音乐学院学唱歌,劳动部的就像工人文化宫学唱歌,一段时间培训后,你知道该怎么发音、怎么唱。但是出来后能否登台,是个问题;能否让观众认可,还是个问题;能否唱成刘欢那样,就是个终身问题了。

谈私人博物馆:

不能指望政府输血

记者:您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公益为目的,运营怎么维持?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不以赚钱为目的,目前展出4000平方米,最终要达到15000平方米,那样的话一年光维持费用就要1500万。怎么办?我得靠博物馆的品牌来拉赞助。上海博物馆有终身冠名,比如徐展堂陶瓷馆等,我们是找企业冠名,按年计算。目前,美国IDJ风险投资、奥迪、瑞士信贷银行都和我们有合作。

记者:有一些藏家,也想建私人藏馆,可是苦于“无钱、无场所”。

马未都:全世界有个通行标准,将博物馆拥有量作为衡量是否进入发达城市的标准。就像装饰家居要插鲜花一样,博物馆展出的收藏,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私人藏馆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也很重要。不过既然是公益,就不能指望政府“输血”,要靠自己去想办法。

谈自己:

一生做成一件事就够了

记者:很多文物专家都有主攻方向,您似乎可以和各领域专家对话?

马未都:长期以来,我国文物研究注重纵向深入,研究人员一到单位,分配你干一行,别的你就别想插手。所以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同一考古队,主攻玉器的,对陶瓷一窍不通。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不属于正统文物研究系统,我在纵深研究的同时,喜欢横着比较。同一时代的文物有许多关联,比如说,一个不知道年代的家具,我拿乾隆时期的瓷器作为标准物对照后发现,它们纹饰如出一辙,这至少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记者:您之前说过,要通过您的传播来“输出文化”,让大家对收藏从关注金钱往文化上转移。上《百家讲坛》是出于这个目的吗?

马未都:是的。这么多年来,谈起收藏,大家都很关注钱,这个乐趣应该淡一点。也就是说,眼里不能尽是钱。我做过多年编辑,对文物的理解和判断力超过一般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对文物的理解必须依赖文化,文化的传播是收藏的根本。《百家讲坛》中,我要讲的50节课都尽量回避钱,而把观众的关注点往文化上转移。拿我这次签名售书来说,是讲家具的,月底还要出一本瓷器的,这两本都侧重文化研究,关注文物的成因和背景,让大家从中悟出收藏的道理。一个人的努力,也许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主流频道,让收藏发出文化的声音,让中国收藏界的“拐点”提前到来。

记者:走上《百家讲坛》,这是不是您从民间的草根收藏家转变为收藏领域专家学者的标志?

马未都:由于《百家讲坛》的地位,说它是转折点或标志,我觉得没什么不妥。我在收藏之初就开始了对文物的研究,这是我的职业习惯,原来是编辑嘛!刨根问底的毛病从小就落下了。

记者:您从收藏中最大的获益是什么?

马未都:人生的乐趣。俗一点来说,我便宜买的东西升值了,卖,心里总是高兴的。炫耀的乐趣也有,能上《百家讲坛》给全国观众讲课,虽然备课很辛苦,但是我很满足呀。最重要的是,按照我的理想,我的博物馆将有效地留给社会,这是我最大的乐趣。对我来说,一生能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上一篇:德国的导盲犬小Q 下一篇:马伊:带着决绝与惊艳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