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中的贯彻与运用

时间:2022-10-19 10:07:53

论“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中的贯彻与运用

【摘 要】高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部分,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分析和概括依法治校的内涵与特征,探究落实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贯彻运用依法治校理念的前提,因此本文就上述问题及如何实现依法治校的贯彻运用做了浅显论述,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高效管理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管理

党的十再次强调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重中之重。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和输送合格且具有法治意识人才的重任。为此教育部先后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民主法治氛围、构建新型政校关系提供法制保障。在新形势下,高校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自,促进了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去行政化、教授委员会等,不管怎样,加强依法治校才是根本。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与特征

法治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依法治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法治”取代“人治”,依靠法律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治理学校而不仅仅是依靠学校少数管理者的想法治理学校。法治代替人治是前提,依法办事是关键,弘扬法治精神是重点。依法治校也不会只停留在制度理念层面,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断地丰富完善,其终将演化发展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意识、行为习惯,也即在高校管理中形成“法治文化”,不论是在对内管理和对外承担社会责任两个层面上讲,将法治精神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嵌入、扎根在高校师生的骨髓里,还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

二、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为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要建设依法治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保证教育的公正、公平,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孕育思想、创新理念、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是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沿阵地,是距离青年学生最近的地方,法治理念贯彻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年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程度和信念坚定程度。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以实际行动宣传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营造符合法治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让学生养成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习惯,保证依法治国理念在学校得到良好的贯彻和运用,为推动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二)依法治校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体制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高校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政治体制改革连体共振,而且具有鲜明的法治特点。

十已经表示将进一步改革开放、深化改革,面对新阶段、新情况、新挑战,高效管理也必将乘东风、顺潮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创新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而这一切改革成果都需要以法制来保障,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改变、抛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充分运动法律手段,在改革浪潮中建立健全高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使得高校教育改革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盘大棋能够下好。

(三)依法治校是推行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培养发展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律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

在学校内部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包括校园民主法治、尊重师生权利、弘扬社会美德、加强法制建设,真正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平等、互相帮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的良好风气。既可以保护名副其实的学术科研成果,又禁止和取缔各种学术不断行为的横行。

三、完善依法治校的对策展望

(一)培养高校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文化是这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法治具有反作用,高校法治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法治精神和法治实践在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弘扬,并影响高校师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高校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因此要努力在高校范围积极弘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理念,以法治思维指导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平等待人之心与人相处,提倡尊重与互谅,营造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让法治春风吹荡在校园的方寸之地,最终形成校园法治文化。

(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就必须首先公民的法律素养,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土壤,而大学生是年轻有为的一代,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法律素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要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作为高校教育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践素养方面着手改进,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具有独立、平等、公正意识的人。因此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引进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及时更新法学教材,与时俱进,将法学教育与时展和法治进步同步。

(三)锻炼高校领导的法治思维

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法行政,能否实现依法行政往往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我国封建“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往往出现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的缺失,既容易积累矛盾纠纷,又限制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此提高和锻炼高校领导的法治思维对于拓展领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培养法治文化,实现依法治校都意义深远。

首先,在体制上要加强对领导们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各项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就容易滥用,就容易破坏法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推行重大事务集体决定机制,杜绝“一言堂”状况的发生;其次,要在领导选拔方面重视对候选人法律素养的考评。只要提出这一“标准”,就可以激发领导干部学习、运用法学知识的内在动力;最后,要拓宽领导学习法治思维的平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搭建平台让领导干部丰富和完善法律知识,帮助领导层养成法律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动员和鼓励高校领导到公检法、人大、律所等机构交流学习、挂职锻炼,与这些机构开展横纵向的合作,在实践和交流中增长立法、执法、司法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

四、结语

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作为知识精英汇聚的地方,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宣传和实践法治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既能够优化高校管理成效,又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专业人才,因此将依法治校理念贯彻与运用与高效管理具有先行先试的效果。然而,如何实现依法治校,在理论和方法上均可以进行无限的探索,本文所述部分也很肤浅,还可以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上一篇:培养青年技能人才 服务企业人才战略 下一篇:用SWOT法分析在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