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若干策略

时间:2022-10-19 09:21:55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若干策略

摘 要: 本文提出应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思维起点、注重过程方法、激发成就动机等方面,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学生 参与 策略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过程和创新探究的过程。因此成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却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才会用自己的头脑获取知识,发现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生参与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厌学到善学,由被动到主动。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创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师生以积极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初中科学八年级《水的压强》一课时,首先请两位学生上台,让学生们猜想:“哪位同学力气大?”接着要求学生现场表演压鸡蛋,让强壮的男同学用掌心压鸡蛋,让瘦弱的女同学用手指压,结果与同学们的猜想不一致,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在一堂课中,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还要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常常处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似乎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同样也是通俗的。科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从学生的生活中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常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在开始上课前出示带有灰尘的皮包,问学生:老师的皮包脏了,谁有办法使它光亮起来?并能说出理由。学生们纷纷说出方法,但说不出具体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设计辩论课,让正方和反方根据生活经验收集各种资料,辩论之前谁都觉得自己这方会赢,通过激烈的辩论后,谁也赢不了谁,使学生知道摩擦既有利又有弊,应该科学地看问题,发扬它的利,消除它的弊。这些与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充满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与。

3.把握思维起点,让学生能参与

科学的许多问题又是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学生学习时,如果靠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就会觉得问题深奥难懂。如果我们回到事件的起点,就可显现问题的原生态,这时突兀的问题难度往往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学生对每一步探究的问题都落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潜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我所教的班里有几个乡下转来的男同学,虽然很机灵,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问他们为什么不想学,他们说:“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于是我在课堂别关注他们。学习了“溶液配制”后,有个讨论题:如何配制100克10%的食盐水?我就先问这几个基础差的学生:“你们在家配过食盐水吗?”他们都说:“配过,就是把盐放在水里,然后再搅拌,这么简单的问题谁都会。”我又问:“那你是怎么思考的?食盐怎么取?水又怎么取?”他们说要得到食盐水,就用调羹取一点食盐,用杯子取水,再搅拌让它溶解就行了。我再问:“如果让你来配制100克食盐水,但规定咸度,你会怎么办?”这时他们有些犹豫,我再慢慢地引导他们,直到他们明白。最后让基础好的同学归纳思维的过程,总结出配制的方法:先计算食盐和水的量,食盐用托盘天平称量,水通常用量筒量取,然后放在烧杯中配制,家中搅拌用筷子,在实验室里通常用玻璃棒。每一堂课上,我总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几个学生思考解答,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他们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都很浓,成绩也提高很快。

4.注重过程方法,让学生会参与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在现代教学进程中,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只有学会了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的能力。此外,还要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学会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材料为我所用,在重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实验思想方法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生每天都在不同的经历中生活着,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都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掉了,其实,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就会趣味横生。教师若善于挖掘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活动的导火索,就可让学生在生活小事的引领下步入科学探究活动的轨道。在学习“水的沸腾”时,“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他们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新教材通过提供大量科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而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多少,更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连贯的知识。现在的探究题多种多样,以各种形式出现,如化肥的标签、药品的说明书、数据表格、衣物的商标、仪器装置图、生活中的化学等,如果能利用好所给的信息,筛选出题中的关键信息,就能让学生少走弯路,起到省时的作用。教师应在平时多让学生练习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眼”,对信息进行筛选,对有用信息进行合理组合,联系已有知识和技能,为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研究方法,对于初学科学的初中学生,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同时还要重视实验思想教育,注意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新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所以新教材在考查学生方面也很注重,例如:丽水市2005年的中考试题第39题就是以汽车的用油情况为背景,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测量来描述油的高度,而电阻值随着油对它的压强而变化,这种通过给出日常生活情景来达到考察测量变换思想的目的,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方法与能力。

5.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动机既可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由外部因素激发,而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及时体验自己学习的成功,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很好地应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创设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有意请他们当场讨论易于表达的问题;对那些表现欲望高、知识面广的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一些急于发言的学生,及时提醒他们,以后考虑问题再仔细些,这样研究还会深入,效果会更好。通过这样一个安排,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位教师都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求知识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启迪其智慧,提高其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科学的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学科培训教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学资源――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谈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下一篇:教学中互动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