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走过“冰河”期

时间:2022-10-19 07:44:07

网络文学走过“冰河”期

十多年前,人们发现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可以无限制地“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很“好玩”。草根族把心中的喜怒哀乐码成文字,自知作品达不到正式刊物和报纸发表水平,只有一条便道可走,就是放到网上,这是心理满足,自娱自乐。因为玩起来便捷痛快,继而被效仿。所以,就有同道者来此扎堆。不敢恭维的是,初级文学的文字功底令人笑掉眼镜。更多对网络文学的评论是“文字垃圾”。如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的评价是“惨不忍睹”。评论一种怪现象,有时往往能让人懂得某个方面的秘诀。凡入不了流、成不了名、又怀揣文学梦想的创作群体,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找到作品的去处,自知是垃圾但无奈之下这群人还是像滚雪球般越聚越多。这似乎成了一种趋势,一股时代潮流,势不可挡。截止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1.94亿,有一百多万人在写作,这一群体我们能视而不见吗,我们也不再怀疑其中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理性分析,在网络文学群体中,燕雀占主流,但也不乏有鲲鹏和鸿鹄存在。因为新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可窥见端倪。目前,每年有三四万部作品被签约,包括纸质、电子、游戏、影视等版权。被签约者从某种程度上则认为,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均已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使网络文学逐渐走过“冰河”期,与传统文学间的沟壑渐次消失。这说明网络文学很给力,创作水平逐渐提振。不是吗?《鬼吹灯》(2007年安徽文艺版)、《花田半亩》(2009年昆仑出版社)都取得很好销售业绩,作品都是从网络文学而成为正版图书,还牵住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视线,鼎力推荐。这都足以说明,网络文学正在大踏步走向传统文学,走向拥有法律承认的纸质媒介。

2011年评出的网络十佳优秀文学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忘记》《新宋》等,近期也被华文出版社等出版,使网络作品得到市场渐渐认可,而网络文学作者也得到传统文学的接纳。唐家三少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的网络作家,今年,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当选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得到政府的认可。而且,2009年鲁迅文学奖以及随后的茅盾文学奖,首次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或许就是一个信号,网络文学只要能出好作品,同样会被重视,充分说明中国文学界的开放、平等、包容。这或许昭示着中国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的又一个春天。

遥想当年,施耐庵创作《水浒》时,也是一介贫民、草根作者,但他肯花费心血,数十年沤心沥血,生生地把梁山好汉的故事,讲得生动活泼,108将人物个性栩栩如生。作者只是喜欢,却创作了不朽的名篇,但凡名著刚面世时,因其前卫性往往并不被多少人承认其价值,如毕加索的作品,当初去小酒馆时,囊中羞涩以画换酒。《富春山居图》如今被拍出天价,也是600多年前的元朝,一名闲居小城富阳的老人——黄公望,花四年完成的,当初并未被人看重,数百年之后终于成了伟大的作品。绘画艺术、文学作品都是传奇而神圣的东西。一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不能认同,不要紧,只要真的存在思想艺术性,当穿越百年甚至千年之后,会被时代重新认可,亦会闪光。

我想,庞大的网络文学在走过“冰河”期后,也一定会有宏篇巨掣问世,会让世人承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根同源,都在为苍生而写,为苍生而泣,它的作用一定能得到读者承认。

上一篇:电纸书市场延续颓势 下一篇:王卓亚的哥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