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被意义挟持

时间:2022-10-19 07:32:35

其实,这篇文章是危险的。无论是语言的态势,还是意义的提取,都可以说是苍白的,甚至是无的。那么,将其放入传统的作文观之中,我想它的现实命运自然是悲惨的吧?

虽然从文章本身来说,并非多么的脱颖而出。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真实。所谓意义,只不过是对某种心境的总结。当以此为“事物的标准”,只会让后来人不断地偏离世界的真相。我们需要对世界的产生认知,因而回到每一个事物的本身,是那么的重要。而那些走马观花式的即时传达,在时间无情的杀戮下,必然会渐渐退却、腐烂,或者从开始它就是不可信的。

长期的应试作文训练,学生们早已领会“作文的真谛”:妈妈的手永远是粗糙的,人的眼睛永远是炯炯有神的,老师永远是要晕倒在讲台上的……正如有人所说的,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一切高尚和卑下、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正义与邪恶,都是早有“定论”(当然是由老师来“定论”)的。总之,语文老师总在神化这个世界,教导我们要“写出意义来”。而这些沉重的意义,都要压负在那想要自由表达的心灵上。

意义是一个“谎言”,在媒体、影像和网络的时代,人们内心的真理在逐渐瓦解、崩溃,这时候“意义”很容易跳了出来,一转眼成为大众崇拜的真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老师的蛊惑下,学生在开始作文之前,就摆出大家的气势,新概念新名词、大人物名观点,随处可见,不绝于耳,怎么时髦怎么写,怎么绕口怎么写。诸不知,学生的思维早被无形地限定好了,作者和读者都感到味蚓嚼蜡。所以,我们不约而同地看到如今的作文越来越长,越来越难读,多的是内心抒情,多的是自以为是的批评,却没有对经历的生活予以呈现。比如游记,认同也习惯了反复地说出生命的启示性。

我们对“真实”的信念消失了:“真实”究竟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它是否有一条清晰可辨的边界?世界是真实的吗?自我是真实的吗?对此我们是越来越没有把握了。其实,这篇《云冈石窟游记》所包含的,是一个普通写作者身上的热情、细致、毅力和责任心,也可以说有想象力,建立在“真实”上的宏大想象,这些正是我们大多数作文最缺乏的。

是啊,为什么作文不能精练地、真切地表现生活呢?

一个可能,是老师告诫我们要“少入多出”。再一个可能,是盲目跟“风”,这样如何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还有的可能是,不认真生活,只是在必须的吃饭、睡觉这样的状态里漂浮,怎么去表现?

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没有对真实的梳理,没有对内心的描摹,意义再庞大,也不过是赘言而已,更何况,“真实”并不等于冗长、拖沓,更不等于媚俗。

在新年份的开始,还是说了这么沉重的话题,但愿这一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的写作,能够真实一些,不再被各种各样的意义挟持。

上一篇:岁末记 第2期 下一篇:云冈石窟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