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焦虑症的理情行为治疗

时间:2022-10-19 07:31:28

一例焦虑症的理情行为治疗

〔关键词〕高中生;焦虑症;理情行为疗法;个案辅导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文中结合一例在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焦虑的个案,探讨理情行为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W,高二女生,因紧张、焦虑问题前来咨询,同时伴有睡眠障碍。

自述高二分科后,有一次数学老师说课程难度将有所提高,她听后很紧张,担心自己听不懂。没想到以后一上数学课,她就焦虑。虽然求助者努力认真听课,但专注时间不长。后来演变为一上理科的课程,她就紧张得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反映说能听到肚子响。白天听课状况很差,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即使很疲倦也难以入睡。这种状况持续有半年,求助者很痛苦,曾在医院接受过治疗(主要是服用药物),但是效果不理想。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1.心理评估与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该求助者反映已经泛化,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学习和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其病程有三个月以上,其心理痛苦无法自己摆脱。对照评分三标准,该求助者得分为6分,可诊断为神经症。

(3)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有焦虑情绪体验,并伴有心跳加速、流汗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对照症状学标准,这些症状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4)根据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体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量,总分为30分,说明求助者处于严重焦虑状态。

综上所述,初步诊断该案例属于焦虑性神经症。

2.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体检未发现异常。

社会原因:(1)家庭经济状况。父亲生病在家休养,家里所有支出完全靠母亲开出租车所得收入维持,这促使求助者决心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改变人生,改变家中经济状况。(2)家庭教育。母亲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如果子女考试成绩不理想,她总是说“你怎么考成这样,再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找不到工作,会被人看不起”等。(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未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老师的关注。(4)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受到父母责备和高二中段考试成绩不理想。

心理原因:(1)存在错误认知,如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2)情绪方面。被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行缓解。(3)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交往少,与老师交流不多,缺乏沟通与交流。(4)个性特征。求助者个性内向敏感。(5)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三、治疗过程及效果

1. 确立咨询目标

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经过共同协商,确立咨询的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具体目标:发现并纠正来访者的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缓解其焦虑情绪,改善睡觉状况,改善人际交往状况。最终目标: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情,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败;建立自信,重新以健康的身心、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治疗过程

综合考虑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采用理情行为疗法。整个治疗过程分为心理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四个阶段,共8次会谈。

第一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的宗旨,咨询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向求助者声明咨询的保密原则及例外情况。其次,运用倾听和开放性提问技术让求助者叙述遇到的问题、与家人和同学的关系以及伴随的内心感受,初步掌握求助者的资料,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心理测试。最后,指导求助者进行放松练习,使之学会自己缓解紧张情绪。建议每天练习1次,认真体会练习前后的情绪变化,并做记录。

第二次咨询:与求助者共同探讨、分析其心理问题的起因、发展变化以及与性格、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间的联系,共同商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咨询结束后,建议求助者每天继续坚持放松训练。

第二个阶段――领悟阶段

第三次咨询:主要向求助者介绍将采用的咨询方法――理情行为疗法,主要是ABC理论。让她明白,不是个人遭遇的事件(A),而是个人非理性信念(B)造成情绪和行为(C)上的困扰,以及怎样通过认知改变来改善情绪和行为。让求助者回忆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情绪体验。分别找出诱发事件A和具体结果C,然后再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通过一些练习使其相信“理性――情绪分析是有效、有用的”。

第四次咨询:主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信念引起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事件本身;(2)她对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求助者核心的不合理信念是“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当数学老师提醒学生认真听课,之后的数学难度会加大时,本来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她有些紧张,怕自己学不会,有时过于紧张会听到肚子响,于是要竭力控制不让肚子发出声音,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后来一上数学课求助者就会担心肚子响影响听课,更加紧张。

咨询师引导求助者用ABC理论来分析自己的问题,首先使其认识到不合理信念是“我必须听懂每节课,必须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而“老师说数学难度会增大”只是诱发事件,在不合理信念的指引下,当出现诱发事件后求助者“一上数学课就紧张,以至于晚上焦虑得睡不好觉”。然后,运用认知技术让求助者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质疑问难,证明它们的不合理之处,学会用“考上大学不是未来的惟一出路,即使高考失败,人生还有很多机会和选择”等合理的观念暗示自己。最后,让求助者回去做一些类似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尝试把关注点放在中性面和积极面,按照新的观念进行实践,并体会转换观念后的情绪。

第三个阶段――修通阶段

第五次咨询:在识别并驳倒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咨询师在修通阶段进一步诱导、帮助求助者找出对刺激情景和事件的理性反应,用理性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指向解决问题的思维陈述替代非理性信念。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来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方法技术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合理的自我分析报告以及“停留于此”等。在本案例的治疗中,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她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景,让她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体验到适当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她的情绪变化。

第四个阶段―― 再教育阶段

第六至七次咨询: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效果,使求助者的新观念得以强化,并且学会在咨询结束后能够用合理信念去看待事件。例如,在这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坦言自己不喜欢现在的语文教师并在课堂上顶撞过他,原因是这位教师讲授知识点比较粗糙,一直希望能换教师或者教师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教学。经过分析,求助者意识到高二整个学年不可能更换教师,而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认识到这个现实后,求助者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决定去适应教师,主动缓和师生间的关系。在这次咨询中,咨询师肯定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积极的自我改变,同时鼓励她大胆尝试运用合理信念去看待问题。

上一篇:做课堂情绪和行为的主人 下一篇:走出强迫症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