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微课程”,练就儿童的语文“新闻眼”

时间:2022-10-19 06:51:47

“时事微课程”,练就儿童的语文“新闻眼”

【摘要】“时事微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微型的语文研究型课程,课程目标并非指向某种知识,而是帮助高年段学生通过对多样事物的探究,关注表达内涵的锤炼,关注表达文本的特色,关注表达方式的选择,关注表达角度的斟酌,从而获得学习语文的更为广阔的“新闻眼”,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时事微课程;新闻眼;表达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29-02

【作者简介】刘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29)副校长,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优秀青年教师。

人们常常说,记者拥有“新闻眼”,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能深入地思辨。其实,语文学习也需要“新闻眼”,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敏锐地发现、辨别、判断、表达,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果把表达力作为培养的核心,统整有价值的新闻时事,设计一个班级里的“时事微课程”,也许就能够形成体系,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这种能力。

一、关注表达内涵的锤炼

小李同学带来一则“电影《十二生肖》上映了”的新闻。影片里,为了夺回国宝,成龙扮演的杰克置生死于不顾的故事,感动了全班同学。小李同学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学生都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谈起了各自的想法,我仔细听了听,义愤之情充溢,但是真正对核心事件有所了解的极少。

我在新闻点评别肯定了小李同学设计的讨论环节,并请学生围绕这则新闻回家后进一步了解相关事件的史实,并准备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做一次交流。在第二天的交流中,发言的学生明显多了,一则小小的电影新闻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和历史的窗口。

2013年6月,圆明园青铜兔首和鼠首回归的消息又一次被学生带上了讲台。第二次再谈“十二生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又一次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把多个新闻事件联系起来,结合对相关课文的回顾,网络资料的阅读,清晰地表达各自观点,表达的内涵得以提升。

电影新闻给学生带来的启发还有很多,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不同角色的象征意义,令学生联系到隐喻手法;《富春山居图》中的名画让学生对中国著名古画的经历倍感神奇;《悲惨世界》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对冉・阿让的一生唏嘘不已……“时事课程”把新鲜的生活融进语文学习中,给相对稳定的教材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新闻时事可以说是“活”的教科书。

二、关注表达文本的特色

时事新闻的很多重要的内容都会采用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担负着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任务。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小阙同学带来了他的“图说新闻”。有些遗憾的是,他图说的方式就是读完新闻之后,说了一句“大家请看图吧!”就直接播放图片,没有了下文。看到学生被梯田美妙的风光所深深吸引,我也忍不住凝视着眼前令人惊叹不已的画面。

此情此景,如果介绍者画龙点睛式地点拨几句,听众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于是,接着小阙同学的介绍,我建议大家一起讨论,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解说呢?刚欣赏完图片的学生仍沉浸在哈尼梯田美妙的画面中,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想知道山有多高,当地人究竟是怎样来耕作的?”“有梯田的地方其实很多,为什么只有云南哈尼的梯田能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呢?”“在这些田里,人们会种些什么呢?”……

听着大家的问题,小阙同学一拍脑袋,“哦,原来同学们对这些感兴趣,我来一幅一幅给大家说一下……”

这一次新闻演讲让学生意识到理解文本特色的重要性。相得益彰的表达首先是基于对文本独特性的尊重,解说图片新闻,要充分考虑听者的感受,这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较少考虑到的。

三、关注表达方式的选择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上进行,我们班的学生也观看了这堂奇妙的课。第二天,小李同学就把这则重要的新闻带进了课堂,并且详细介绍了五个实验,准备得非常认真。但是,因为他想表达的内容过多,反而没有说清楚,同学们在之后的评价环节毫不客气地说:“本来王亚平阿姨说得挺清楚的实验,被你说糊涂了!”

看到小李难堪的样子,我正想帮忙打个圆场,却被学生的话提醒了――王亚平面向全世界的孩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最复杂的太空物理实验,孩子们都听得明明白白,这不正是一个优秀表达的样本吗?

想到这里,我建议学生以“怎样介绍试验”为主题再一次聚焦实验,学习王亚平说实验的方式,也来说一说“觉得有趣的实验”。由“太空实验”引发了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关注,在后来班级的新闻时事介绍中,如“垃圾分类你我他”“PM2.5究竟是什么”“漫画微博”,学生逐渐体会到,文本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

四、关注表达角度的斟酌

小姚同学带来了一组媒体关于“垃圾分类”事件的不同报道,这则新闻的视野不同往常,获得大家的一致赞扬,也令我深受启发。

于是,我也为学生呈现了一组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进行对话时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复旦师生对话奥巴马》《一个校长的“文化外交”图景》《奥巴马:中美不必一定是对手》《在场学生都经过统一培训》。仔细一推敲,有的记者听出了“对话的人物”,有的记者听出了“校长愿景”,有的记者听出了“演讲主题”,有的记者则听出了“组织过程”。这就相当于写作的选材,反映的是对素材再加工的能力,反映的是思考、视野和文化积淀。

以上“时事微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是深层次的:

1.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满足儿童探究欲望。

“时事微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瞬息万变的新闻时事为基础的,这些新闻本身没有严格的逻辑性,更难以形成严格的序列性。所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新闻为依托设计的一系列以“表达力”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如:两位学生围绕“食品安全与利益链条”为题的时事讨论,借助思维导图整理表达思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多位学生就“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出不同的表达视角……不同的探究主题反复出现,螺旋发展,从整体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学习方式循序渐进,尊重儿童表达规律。

“时事微课程”每天的学习时间3~5分钟,由学生轮流主持。一开始是每天一人按学号演讲。后来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开始尝试同一新闻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演讲“挑战”,每周更换表达训练的主题。这样的改变让学生兴致高涨,每天上课铃声还没有响,掌声就先响了起来。令我感到惊喜的是,班上许多原本不善言辞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有时会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新闻演讲,有时会带着自己的“亲友团”参与现场互动。时事新闻因主题新颖,贴近现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不仅拥有了自信心与自豪感,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学习效果学生评价,提高儿童自省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在我们班进行的“时事微课程”的评价主体仍然是学生,每一次讲演结束,由主持的学生带领同学们进行点评。这种“生生互评”式的评价,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演讲者而言,来自同伴的肯定与鼓励更能使他获得成就感,而同伴的建议与否定也更能激发他不断完善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时事微课程,是应学生需要,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慢慢尝试、积淀、改进的班级课程内容。它将每日最鲜活的新闻素材与语文学习紧紧结合起来,既让班级里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得以提升,也锻炼了教师捕捉语文学习素材,设计课程内容的能力。随着学生需求的发展,它一定还将会有新的生长!■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上一篇:“儿童化”科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下一篇:模块主成分分析在人脸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