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让我们感动

时间:2022-10-19 06:38:37

为了展现19省市对口援疆这一年来兵团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为了让更多的媒体了解兵团、认识兵团,更好地宣传兵团,按照兵团党委的指示,在兵团党委宣传部的精心筹划下,“全国十九省市媒体兵团行”大型活动徐徐拉开了序幕……

5月的新疆,春意盎然、山花烂漫,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一年来,在中央的关怀下,为了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兄弟省市倾力相助、大型企业无私支持、新疆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新一轮援疆步履坚实;规划先行,民生突破,产业带动,全面援疆,天山南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布局、前所未有的建设景象、前所未有的推进速度。在这片沸腾的土地上,后发赶超的步伐坚实有力,长治久安的信心坚定不移。

近距离感受兵团

5月17日上午9点半,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苏、湖北、河南、辽宁、湖南、山西、江西、福建等省市党委宣传部、党报、电台、电视台、党刊、官方网等19省市的领队及媒体的记者踏上了兵团行路途。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大聚焦,也是新疆及兵团历史上少有的全国性媒体采访报道活动。农十师及北屯成为“19省市媒体兵团行”北疆采访团的首站。

站在祖国最西北的国境线上,采访团对屯垦戍边的兵团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农十师成立于1959年1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骑兵七师十九团,1951年进驻阿勒泰。三代军垦人发扬“屯垦戍边”精神,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建起了8个农牧团场和53个企业。北屯,是兵团农十师的师部所在地,兵团最北边的拟建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

在183团13连,当身着迷彩服的连队职工组成的方队喊着嘹亮的口号经过记者身边时,所有人的镜头都对准了这些职工们。记者们也深刻地理解了“一边种地,一边站岗”的真实含义。

辽宁日报社编辑赵建明激动地说:“不到新疆不知道兵团有多大,不到兵团不知道什么是兵团,不到兵团团场不知道什么是屯垦戍边,不到基层连队不知道什么叫兵团精神。”

当汽车驶入军垦新城――石河子时,几乎所有的媒体记者都发出了惊叹。

山西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韩建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在我的印象里,新疆就是戈壁、荒滩。对于石河子,我虽然从网络上了解了一些,但当我真正置身于这个城市时,我仍然感觉有些恍惚,这个美的有些让人惊叹的城市50多年前真的是一片荒滩吗?我有点不敢相信。”

绿树成荫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巧夺天工的建筑,衣着时尚的男女……采访团一行被这个军垦新城深深吸引着。

共产党员杂志社编辑牛泽群不觉吟出了大诗人艾青赞美石河子的著名诗句:“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

“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记录着几代兵团人在西北边陲“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崇高生命历程。

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一排排茁壮成长的法国梧桐,还有似野马奔腾的塔里木河。采访团一行来到阿拉尔这座年轻的城市,不禁有些陶醉了……

在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一座名为“塔里木大学”的现代化大学城吸引了各路媒体的目光。这所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的大学,如今已拥有学生1万多人。

“在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地区能拥有这样一座城市和一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高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由衷地想说,‘兵团人,亚克西!’”解放日报社记者周楠感慨地说。

北京日报社记者高健感叹道:“兵团人开创的业绩、兵团人的绿洲,像富矿、像石油,将作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开掘不尽,绵延悠长。”

珍贵的兵团精神

农十四师47团屯垦戍边纪念馆,记录着1949年进疆部队徒步18天、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壮举。此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地转业,成为兵团军垦战士,今年80岁的李炳清即是其中一员。

记者们见到了这位老人。

“什么叫奉献?当年留下来后,许多人就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再没回过老家。”李炳清指着远处一片荒滩说,“当年进疆部队中的大多数战士已经故去,只有这些排列整齐的墓地见证着我们曾经在这片土地耕耘过。”

沉默,还是沉默。望着眼前这片在贫瘠的荒漠中显现的绿洲,记者们的眼眶湿润了,许多人陷入了沉思。

2003年建起的农十四师224团,是兵团在新世纪最新成立的一个团场,再次成为我国西部“生态卫士”的典型。

一边是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沙丘;一边是整齐划一、集中连片的枣园,枣树吐绿,生机盎然。对比强烈的景象,让在场的媒体记者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叹。

“兵团精神让我们感动,兵团人在亘古荒原上开创的屯垦戍边伟业让我感动。我完全没有想到在‘死亡之海’边缘,竟有这样一个绿树成荫的小城镇,有这样先进的自压式高新节水灌溉区……兵团人了不起!”当代江西杂志社编辑徐由海感慨地说。

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记者们了解了石河子垦区的开发历史。

特别是观看了展出的军垦文物,包括垦区开发初期使用的犁、坎土曼及老军垦当年使用过的生活用具、穿过的补丁摞补丁的衣物、鞋帽等之后,记者们深受震撼和感动。

群众杂志社文教处副处长刘忠说:“这些反映军垦创业艰难的照片太珍贵了,对于教育今后的人们不忘创业者艰辛,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边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里留存着这样的一首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1960年视察塔里木时,对这支光荣部队成长历史的凝练概括。

“尽管兵团的发展条件很艰苦,但是从当地职工群众的话语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植根于他们心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兵团精神的力量让我们震撼。我们的改革发展需要这种精神,这次南疆之行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洗礼。”解放日报社记者周楠感慨地说。

从农十四师到到农一师、阿拉尔市,要横穿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看到在风沙中傲然挺立的胡杨树,深圳日报社记者叶志卫不禁感叹道:“我原以为生长在戈壁滩上的骆驼刺是最为坚强的植物,没想到在大漠腹地还有绿树。用胡杨来比喻兵团人再恰当不过了。我们要把兵团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兵团、支持兵团。”

北京电视台记者陈星说:“一说起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就觉得这里很荒凉。但是来到这儿之后,我看到兵团在这里屯垦戍边,农二师在大沙漠中建起这么一大片林地。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为新疆人民作出了贡献,更是为内地其他地方作出了巨大贡献。”

安徽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史学成说:“通过这两天的采访,我感触很多。感

受最深的就是对兵团精神的理解。第一代兵团人,他们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第二代兵团人更多体现的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两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一种拓荒精神,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基础,拓荒精神是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这种精神应该说是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最值得人们关注、敬仰的东西,这是一种民族灵魂的所在。”

天山南北展新姿

5月18日一早,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农十师北屯的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项目额河草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是集屠宰、加工、储藏和销售为一体进行牛羊肉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畜牧产品加工企业,被农十师定为现代化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看到家乡援建的项目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张雷说:“兵团与黑龙江的农垦事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在农十师我们看到了援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亮点,我们会将这些好做法报道出来,进一步推进援建工作。”

新一轮援疆建设给新疆带来了“造血效应”。在农十四师47团,红枣加工基地基本解决了困扰该团红枣种植的深加工问题。该项目总投资2988万元,其中,北京市对口支援资金2000万元,项目在去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是全国对口援建最早投产的项目。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总指挥,农十四师党委常委、副政委刘学亮介绍,如今,该基地可以实现年加工鲜枣1万吨,成品干枣3500吨,增加就业230多人,实现年利润1000余万元,是一项推动产业发展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典型项目。

在河北省保定市对口援建的河北花苑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农二师29团政委李洋详细介绍了第二批援建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听完介绍,采访团记者们仍然意犹未尽,围住政委李洋进行采访。

李洋说:“该项目由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投入援建资金2000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套。”

在农七师129团刚刚破土动工的淮安小区,年过七旬的退休职工朱瑞菊得知来的媒体记者里有江苏的,她激动地拉着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雪的手说:“我过去住地窝子、土坯房,一辈子想住个楼房,这个愿望终于快要实现了,真心感谢你们江苏人民!”

今年4月,江苏省淮安市对口援建的农七师129团保障性住房暨淮安小区项目开工建设,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842套。

5月22日,对农八师143团牧工托汗大婶是个难忘的日子,她从搬到新小区的那一天起,就过上了梦想中的城市生活。面对媒体记者,她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跟着羊群走,天天搬家,现在我们搬上楼后,看病不愁了,房子有电、有水、有暖气,方便得很。现在,我们的羊儿都托给人家养着呢。”

今年,像托汗大婶一样搬进大连援建保障性住房的哈萨克族牧民有265户,而这个有1820户各族居民的小区,也因此被命名为“大连小区”。

如今,143团第二批兴建的4100套保降性住房全面启动。该团副政委张彩英说:“4100套,相当于我团用10年时间兴建的楼房总和。”

走进石河子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记者们看到康师傅、娃哈哈、燕京等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时,心里沸腾了。

在新疆天业集团,纪委书记、人力资源总监张宝民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他介绍了天业集团历经14年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和成就,实地讲解了天业节水滴灌的效用和价值,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张宝民兴奋地对记者们说:“援建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现在大连市和天业集团合作,已先后在大连辖区的两个市推广节水滴灌项目,仅庄河市建设的3个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节水20%,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19省市媒体兵团行”大型采访活动结束了,但留存在记者们心中的兵团精神将在他们心中滋生、蔓延。

不了兵团情

安徽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副调研员孙本荣:几天来,我们早出晚归,驰骋数千公里,和兄弟省市的记者同仁一起,参观了农十四师、农一师和农二师,深入实地查看兵团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养殖业、生态园艺、生态工程建设,了解了有关省市的对口援建情况,采访新老两代兵团的英雄模范人物,亲身感受兵团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见证兵团人可歌可泣的壮举,也体验了瀚海大漠的神奇景色。我们安徽媒体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之旅,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也是一次灵魂升华之旅。

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调研员杨军:关于屯垦戍边初期的兵团,有一首词(《江城子・宜红柳・似白杨》)是这样说的: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生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吴纯钢: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此次南北疆行至少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通过看兵团建设边疆的成果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就。二是通过看兵团经济发展的壮大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三是通过看边疆地区的和睦让我们看到华夏56个民族的和谐美好。

上一篇:军垦第一犁史话 下一篇:兵团对重点领域投资项目进行督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