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监狱行刑社会化

时间:2022-10-19 06:05:18

试论监狱行刑社会化

【摘要】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决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监狱法》根据该决定做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我国监狱法自施行以来已经过了数次的修改,这是依法治国和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体现。监狱制度以社会化的理念进行指导,使用具有社会化理念的人进行组织、实施已经成为必然。

【关键词】社会化;监狱行刑;监狱行刑社会化

一、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和丰富的,人们社会生活所设计的一切方面和领域都存在着社会化的内容。

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

1、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

2、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

3、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这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这三个角度对社会化的理解有相互联系,但侧重点不同。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延续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当作是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社会化即为要是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相对而言,社会结构角度更注重社会方面。

上述是社会化问题的三种研究视角,伴随着社会化逐渐深入,尤其是社会化概念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使上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化问题的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研究工具。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是至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训练,使社会成员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

2、道德社会化,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的功能。

3、性别角色社会化,角色代表一种社会期望,特定社会总是期望其成员按照他的社会地位行事,社会成员也要求自己表现出符合这种期望的行为来。

4、再社会化,泛指一个人由于社会化的中断和失败引起的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的过程。一般来说,再社会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的再社会化,即社会成员自发积极的去参与、接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主要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之后的社会中。另一种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强制性再社会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威海多数人利益的人,比如违法犯罪者。对于罪犯的改造时再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犯罪分子的改造是强制进行的,而这种再社会化必须由特定的机构,如监狱、劳动教养所或者少年管教所等实施。而对于罪犯的改造,通常难于采用正常人社会化的方式。

二、监狱行刑

(一)监狱行刑理念的概念

通常认为,行刑是“执行刑罚”的简称。刑罚执行是刑法运用的重要环节,刑罚效益的是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狱行刑工作的质量。

监狱是执行刑罚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主体。现代监狱是以剥夺受刑人的自由为目的的执行场所,刑罚的本质表现为两个内在属性:一是犯罪行为的惩罚性,二是对罪犯的改造性。监狱的行刑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剥夺和威慑,另一方面是教育和感化。当前我国监狱行刑的目的从以往阶级社会的目的逐步演变成当前的惩罚和教育、矫正相结合的目的——惩罚和改造犯罪,预防和减少犯罪,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监狱行刑理念是基于监狱这个社会产物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真理意识。监狱行刑理念是指,指导和支配监狱机关以及警察依法、科学、文明、公正地行使刑罚执行权,对犯罪进行惩罚和改造教育的观念、意识。

监狱行刑理念作为一种法意识,即是对于现代法治精神的理性化认识,也是对于建立良好的行刑秩序的精神追求。监狱行刑理念是法理念的组成部分,反应了法律的本质特征和法律规范的应然性,即反映了法律规范的质的规定性,是具体的监狱行刑制度的灵魂指导,还体现了监狱行刑法律规范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应然性是指法的价值是以应然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来确立自身并发挥作用的。应然的法的价值,是人关于法的价值目标,是人关于法的价值理想。每一个价值准则或目标都可以说是特定价值理想的具体化。应然的法的价值,还是人们运用法的价值评价法的现实的重要标准。具体到监狱行刑的法律规范上,就是人关于监狱行刑法律规范的价值目标,是人关于监狱行刑的法律规范的价值理想,它能明确指明监狱行刑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努力方向,对监狱行刑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

监狱行刑理念是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是国家行使立法、司法的思想和政策的延续,它对于行刑模式的选择、行刑制度的设计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彰示了法制文明的进程。从当前我国监狱的行刑工作考察,主要存在监狱行刑的功能、罪犯权利保障、监狱行刑的模式等方面的理念冲突,影响制约着监狱行刑的文明化、法治化。

三、监狱行刑社会化

监狱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勃兴正是立足于监禁手段同罪犯再社会化目标之间的悖论而展开的。其思潮的萌发与刑事古典学派的兴起和近代监狱行刑改革运动紧密相随, 它经历了刑事人类学派到刑事社会学派的滥觞和发展, 随着社会防卫运动的兴起得到了确立和推广。

监狱行刑社会化过程是罪犯由监狱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 是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监狱行刑社会化是刑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在监狱行刑社会化方面存在着监狱等级和分类不科学;行刑模式单一、假释适用率偏低;教育改造手段简单、粗放, 科学化不足等诸多问题。监狱行刑社会化可最大限度的缓解监狱监禁的压力。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家为解决监狱人满为患的困境新建、扩建了一批监狱,但监狱规模不可能无限度扩大,变更刑罚种类和执行方式势在必行。

(一)我国监狱行刑的现状和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必要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监狱行刑的政策上是比较重视犯罪分子的改造工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予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监狱行刑开始走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一共78条,其中直接或者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而且该法把罪犯处于监禁状态下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权利写进了监狱法的总则。《监狱法》广泛规定了罪犯的权利,如人身安全权、人格不受侮辱权、合法财产享有权、申诉权、检举权、控告权、依法获得减刑权、假释权等等。可见, 从立法层面上说,我国对罪犯权利的保障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然而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偏重于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对以罪犯待遇为核心的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尚是薄弱地带,对监狱行刑问题的研究就更少。

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我国在监狱立法和行刑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悖反,立法中所规定的罪犯权利难以在实践中得以兑现,行刑问题研究上的落后和受冷落的局面,必然会影响我国刑法学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在国外刑法学界,研究重心向行刑领域倾斜已成普遍趋向。

在当今日益人性化的时代,刑法学应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人学,刑罚也应关注人的价值,顺应人性的发展。同国外相比,目前我国行刑实践中社会化程度偏低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监狱行刑中的孤立、封闭、保守的倾向严重,典型的开放式监狱尚未建成,在执行上也处于散乱失控的局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刑罚效益的发挥,阻碍着我国刑法执行工作现代化的进程。而进监狱社会化进程也有利于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因为是犯罪人重返社会意味着最高层次的人道。

(二) 我国监狱行刑现状的原因

1、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漫长的封建专治统治形成了以国家主义为前提、以刑法工具论为基础、刑法报应和刑法威慑合为一体的具有深刻文化烙印的刑法传统。封建的重刑思想积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加之我国缺乏人道主义的启蒙和思潮传播,一直到解放以后,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当中,重刑主义仍像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

在重刑主义思想熏陶下,社会公众对待犯罪和犯罪人表现出浓厚的报应情感,普遍认为非监禁刑和开放式的监禁刑的惩罚性、严厉性太轻,不足以达到威慑犯罪人和降低犯罪的目的,而杀人偿命、犯罪坐牢被看作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天然公理。社会公众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无形中使司法机关感到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更多的使用监禁刑、重刑。

2、客观方面的原因

(1)我国监狱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化的需求。

民警是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狱政管理的主体,集执法、管理、教育改造、生产组织等多种任务于一身,责任重大。监狱民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改造的质量和狱政管理的效果。

当前复杂的监狱改造工作要求监狱民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执业知识和执行能力,即专业化、高素质、能管理、善教育和能够帮助罪犯恢复人性尊严、弥补残缺人生、追求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民警队伍是目前我国监狱管理迫切需要的。

针对目前我国监狱工作人员而言,有些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和知识基础较为低下,很难胜任对罪犯的良好改造等一系列工作需求;有些工作人员害怕承担责任,执业过分小心谨慎;还有些工作人员缺乏某些必须的专业性知识和特长。要改变这一现状所需花费的经济成本十分高昂,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2)资金保障有限,法制建设欠缺

①我国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国家,人口基数大,罪犯的绝对数量较大,且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财政承受能力不尽人意,所以国家对于监狱的投入一直有限。早在十几年前《监狱法》就明文规定了监狱财政保障体制,至今尚处于逐步到位的阶段。虽然每年国家财政按预算下拨的经费,监狱系统的财政拨款从1992年的14亿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144亿元,但由于在押罪犯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上财政部门对于监狱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制定的监狱经费标准为经科学论证,缺乏政策依据和合理性,不能充分满足监狱的客观需要,以致到位经费不能补足实际需要的缺口。

②在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相关法律

在监狱行刑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迅速发展的当下是不足够的,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WTO之后,监狱行刑过程中的不合理不科学不适用之处日渐显现出来,并日趋突出。在我国的监狱行刑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法治”不足,但是“人治”有余的情况,监狱工作人员的具体执业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缺乏可操作性,随意性较大。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法律进程中,坚持监狱行刑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在监狱行刑社会化理念的指导下, 促进罪犯顺利重返社会是监狱行刑的重要目标。这要求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使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出发,尽量缩小监狱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距,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行开放式处遇,使行刑社会化落到实处,促进罪犯的再社会化。

监狱行刑社会化制度构建的核心就是构建罪犯逐步适应社会、避免监狱化倾向的行刑方式。监狱行刑社会化要求在保证刑罚公正的前提下,在罪犯调查与分类的基础上,对罪犯适用人性化、社会化的矫正手段,从罪犯的身心两方面进行矫治和纠偏,促使其回归到正常社会,成为一位守法公民。这不仅是行刑目标的最高彰显,也是行刑效益的最佳体现。通过对未遂犯的着手认定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犯罪形态的认识,并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此可以对我国刑法理论有更系统和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小峦.监狱行刑社会化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

[4]张依然.监狱行刑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2007

上一篇:论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制化道路的构建 下一篇:浅析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强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