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冷处理”个案

时间:2022-10-19 05:31:01

摘要: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走出了“叛逆期”。初中时以与教师“对着干”的乐趣渐渐散去。有高考目标的,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学习上;没有高考目标的,沉浸在个人爱好或无所事事中。后类学生对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通过班主任的常规教育批评,他们还能知错而改。但还有一类学生,也许还没有到“叛逆期”,也许个性使然,到了高中仍然“棱角突出”“个性分明”,对校级班规不能很好地遵守,甚至是故意“对着干”。对于班主任教育,他们哪怕心中知错,就是不认错,更不会改。尤其是在班级公共场合,他们会以与教师公开唱反调为荣。对待这类学生的教育上,班主任不能一味批评、一味苦口婆心、一味“硬撞硬”。可适时将他晾在那,边走边等他花开,进行冷处理,未尝不可。

关键词:班级管理;个性分明;冷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10

D生,现在是笔者所带班级典型的“后进生”,他在整个年级的学生中显得非常“特别”,是令教师费神的典型代表。高一第一学期不在笔者这个班上,但他的“大名”笔者早有耳闻。军训时要求剪短发,他坚决不剪,并丢了一句流传“深远”的话――“发在人在”。那时他把班主任教师和军训基地的教官搞得不知所措。高一下学期因分班他成为笔者班上的学生,自那到现在,笔者与他展开了三次“交锋”。

第一次“交锋”源于课间操的出勤

在新成立的班级里,根据笔者的观察,D生个性强,好面子,爱表现,喜欢出风头。和家长联系更证实了这一点,家里条件好,父亲忙于生意,母亲管不住。教育这类学生,不能伤害他,不能对他的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他属于最“难缠”的学生,笔者的首要责任是在不伤害的前提下,不让他身上的负能量在班级传播,那么班级管理工作会事半功倍。因而,在开学一周内,笔者果断以D生为“首要目标”,以课间操出勤作为舞台,发起了首次“出击”。

第一天,做操时,没见他的身影,笔者点名,“逮住”了包括他在内的八名学生。在第三节上课时,笔者喊出这些学生,并对他们逐个进行教育,并且有意将他作为最后约谈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磨砺他的锐气。半个小时后,笔者教育完其他学生后,再约谈他时,他一进办公室时,态度傲慢,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口气呛过来,“你说呀”,而笔者简单回应了一句“这是第一次”便没再说话,于是他满脸吃惊地离开了。在刚才那情况下,笔者没有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苦口婆心”地说纪律,估计他在初中时经常这样,一犯事,就被喊到办公室,“沐浴”教师的“口水”,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已经丝毫不为意。笔者对他说的那句话里,包含有两层意思:1. 你犯错,我给你一次机会;2. 犯同样错的机会已经不多。

第二天做课间操时,笔者如法炮制。逮住包括他在内的五名学生,让笔者欣慰的是,其中昨天没做操的学生只有两名。过了20分钟左右,等笔者约谈D时,他充满怨气地说笔者针对他。

说笔者针对他源于笔者约谈其他学生发生的一个细节:当时D从原先站的位置走到笔者的窗户旁边看热闹似的,笔者马上让他站到办公室门那,然而他马上又透过门,挑衅地对我这边看来看去,笔者严肃地让他站到离教室很近的地方,并且丢一句话,如果还这样,就站到别的班教室外面,让所有的人看看。他不服气地站过去。

笔者立即对他进行反击,让他无言以对。除此,这次笔者对他依然没有太多的“说教”,他开始有点狡辩,说早上没吃饭。笔者很明确地告诉他课间操他必须要出勤,同时告诫他再出现类似情况,笔者就把他送到杨校长那处理(杨校长是他爸的朋友,军训时就是杨校长处理掉他的“长发”。)当然,从这次的“交锋”中,笔者总结教育这样调皮很会钻空子的学生时,一定有足够的底气,要么不出击,要么一击必中。

自从课间操“交锋”后,他的出勤比以前要好得多。那些想要学D生的学生,行动之前,心中不免有所顾虑。

第二次“交锋”源于课堂

尽管在课间操出勤方面有所进步,但他以自我为中心,有错不认,做事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性格还是没有丝毫变化。这期间,在教育他的事情上,笔者联系过他爸爸,准备与家长一起综合用力。他爸爸和笔者说,他这儿子很顽皮,小时候为教育他,揍过他很多次。但效果不明显。听此,笔者知道,想要在朝夕间转化这个学生几乎不可能。于是,笔者准备用“冷处理2”的方式对待他。

他很自大,爱表现。比如,在课堂上,笔者在征询大家意见,或者商量事情的时候,他对不着调的内容,企图引起笔者的注意,笔者当作没听见;询问笔者刚才明明已经交待过的事情,笔者充耳不闻。慢慢地,好多学生也发现笔者对D的态度。

但在课堂上对他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比如,上课拉别人一起玩手机,甚至在自习课堂上和他的“哥们”打纸牌,那肯定是要管的。不过笔者只批评教育和他玩手机、玩纸牌的同学,而不批评他,表面上笔者甚至把他当作空气,对他视而不见。很多学生,甚至连D本人,都以为笔者放弃了这个故意刁难教师的D生。

随着时间推移,笔者暗中观察,由D生带来的歪风邪气在班上慢慢淡化,在班上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连原先想和他一起“混”的学生也越来越少,遵守校纪班规的好风气慢慢为班上主体学生所认同。

其实,笔者内心没有放弃D,只是觉得时机未到。此时的D生肯定会不听从教师的教导,教育这个D生,肯定不会起什么作用。相反,教师的过分介入反而激起了他与教师唱对台戏的勇气。因此,目前笔者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相对大的空间,不加约束,在不影响课堂秩序、不影响同学听课的前提下,让他“为所欲为”,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慢慢成长。笔者相信,迟早的一天,他肯定会失去与教师对着干的乐趣,而会真正开始学会思考。

第三次“交锋”于本学期(高二上学期)开学初

刚刚开学的有一天,第八节下课后笔者去教室检查卫生,看到D生在和另外两个学生在打纸牌,笔者让他们去自己的办公室。笔者在班上规定,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室范围内不允许出现纸牌。笔者先和其他两个学生聊过学业、理想后,然后准备和D生聊。这次笔者发现,D生有着明显的变化。以前他进办公室的时候,昂着头不可一世地进来,这次进来竟然头微低着,不时用手搔头有点不好意思状;以前进办公室基本不正眼瞧教师,这时进办公室,他还会看着教师的眼睛。

看到这个可喜的变化后,笔者便展开了与他的对话。笔者首先摆开自己的态度,就是非常欢迎他的这种态度,赞扬他较以前“长大了”。他告诉笔者,这变化,源于暑期他爸爸一次喝醉酒与他说的话,当时他受到很大的震撼,决心要洗心革面,做一个全新的D生。笔者抓住时机对他表明,笔者从来没放弃过你,只是一直想与你沟通,你不给机会。他听到这话后,表情有些意外。从后来他写的作文里,笔者得知他以为自己老早就放弃了他、不管他了。

第二天早读及上课时,笔者看见他在玩手机,笔者从他旁边经过时,用充满深意的眼神看着他,他当时就明白了,马上就收起手机,拿出课本来。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尽管他此时读书的想法不是那么强烈,也许并不会就此真正“崛起”,笔者相信,只要他有正确的态度和想法,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至少不会偏得很远,不会在走过青春时摔一个大跤。

总之,要教育一个学生,需要敦敦教诲,但不能只有敦敦教诲,教育方式要多样化,尤其对那些尚处在青春“叛逆期”,自认为还没有长大、以与教师相斗其乐无穷的学生来说,有时注入“冷处理”因素,比每次“硬撞硬”要来得有效果。

作者简介:汪国富,男,安徽省怀宁,1982年5月,广东省龙岗区布吉中学,中学一级,学生德育管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 518112)

上一篇: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防守技战术运用情况的分... 下一篇:周记,让教师读懂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