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遗产与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9 05:24:01

奥运遗产与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2

摘 要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奥运遗产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本文从奥运理念、奥运精神出发,探讨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奥运遗产 学校体育 人文奥运

举世瞩目的2008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对我国的政治形象、经济效益、文教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奥运会的教育理念、文化价值和教育内容都将给学校体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学校体育只有融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加速改革的进程,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和整理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奠定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探究奥运遗产与学校体育的切入点进行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在对本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基础上,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奥运精神的了解以及奥运遗产的理解,设计了《奥运精神及奥运遗产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奥运遗产的内涵

奥运遗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总和。每一届奥运会都会留下丰厚的奥运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不会例外。除了水立方等建筑外,北京2008奥运会提出了三大奥运理念,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评估团团长海因・维尔布鲁根指出,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何为“独一无二的遗产”?北京申办和筹办奥运会的实践已经证明,最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最能凸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最能对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有所贡献的,就在于“人文奥运”理念的阐释和具体实施。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最大遗产将是巨大而无法估量的“人文奥运”遗产。

“人文奥运”是世界奥运史上首次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奥运”理念,不仅凸显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也发扬和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而不顾人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就是说体育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运动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往奥运会的举办都是在具有西方文化传统的城市举行,北京2008奥运会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推广和普及,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是前所未有和独一无二的。人文奥运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思想,而且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奥林匹克精神之中,丰富和拓展了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奥运属于非物质遗产,它与学校体育的联系最大。

(二)奥运遗产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1.奥林匹克运动和学校体育的关系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与自然的合谐关系。学校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摇篮和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也是未来美好世界的创造者。

奥林匹克文化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来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应该把奥运教育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来。通过对奥运知识、奥运项目的介绍和宣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的熏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其体育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培养进取精神,进而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人生理想。

2.奥运精神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由学校内部有形的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体育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健康的生存氛围,是广大师生接受最为广泛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关注并参与体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促使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是来自校园内的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条件、学校体育运动队的竞赛水平、参与运动竞赛的人数、运动参与者的积极程度等。

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奥运会后,很多学生在奥运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下面是《奥运精神及奥运遗产知识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

表1 学生对奥运知识了解程度统计

不了解 基本了解 十分了解

12% 63% 25%

表2 奥运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统计

不重要 重要 非常重要

6% 59% 35%

表3 奥运后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比较

不锻炼

原来 现在 随众

原来 现在 自觉锻炼

原来 现在

32% 10% 48% 59% 20% 3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奥运会还是非常关注的。基本掌握奥运知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63%,更有部分同学对奥运知识掌握和理解非常透彻,这部分人数占25%。其中多数为班级干部,这与奥运会的前期宣传有很大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奥运会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都有所提高,94%的同学都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表3中的数据表明:奥运会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32%下降到10%,自觉锻炼的人数从20%上升到31%,增加了11%。可见,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更多的学生自觉的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北京奥运会促进了高校体育的转型

北京奥运会后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职能和课程都发生了转变。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回顾北京奥运申办、举办的过程,奥运理念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给高校体育改革也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为推动高校体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除了体育专业院校设置专门的体育专业以外,其他高校极少将体育设置成为一门专业,体育在高校各类专业中一直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掀起了中国奥林匹克研究的热潮。许多高校成立了奥运会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了体育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对中国高校体育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体育的传统职能被注入了“健康第一”的内涵。深入研究奥林匹克思想,将体育作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手段,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职能之一。其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将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第三,体育的视野更加开阔,将突破学校范围的局限,逐渐转向服务社会,为大众提供科学健身方法和体育健身的场地等,这些也是高校体育的新职能。对于转型时期的高校体育课程,需大力弘扬“人文奥运”的精神,以推进高校体育和谐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上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某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深入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帮助学生精神品质成长、成熟、健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在要求。

4.奥运会后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动发展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不可分割的。1999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基本思路是:一是将体育学校的文化学习纳入教育管理条例,促进学校管理上的体、教结合,共同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二是推进体育学校发展的社会化,拓宽办学路子。三是从宏观上理顺体育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提高办学质量。四是规范办学要求,促进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竞技体育不仅要求具备大量的优秀运动人才,而且更需要大量的优秀后备人才作坚定的基础。如果缺乏大批的优秀后备人才,高水平竞技体育就犹如无本之木。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体育要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逐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国家集约化、学校化、市场化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与高校训练、比赛体制,从而真正实现竞技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和互动发展。提高对学校竞技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理解,是学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奥运后学校体育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的健康教育。

2.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更多的学生自觉的加入到体育锻炼地行列中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北京奥运会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高校体育职能向多元化发展。

4.奥运会后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建议

1.积极宣传奥运精神和奥运理念,让学生自觉的融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掌握体育技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尽快把《奥林匹克教育课本》引入教学,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推向新的层面。

3.在学校里广泛开展中级水平以下的竞技体育组织。包括优秀运动队、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和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打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楚辉.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9(1):83-86.

[2] 李开元.北京奥运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107-109.

[3] 马凤霞.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873-875.

上一篇: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 下一篇:重庆市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选课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