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及其成效

时间:2022-10-19 01:39:16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及其成效

摘要 油茶是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安徽省重要的油茶大县,大面积的油茶低产林严重影响着舒城乃至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该文通过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对舒城县山七镇要元村的油茶低产林进行了系统改造,改造后的平均产油量分别达到285、330、360 kg/hm2,远高于改造前的90、165、210 kg/hm2,最终增产率分别达216.67%、100.00%、71.43%。该文所采用的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在舒城县乃至全省油茶低产林改造中均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成效;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67-0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 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油茶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等14个省、市、自治区,现有栽培面积逾300万hm2,年产茶油26万t[1]。从安徽省茶油产业的发展来看,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性文件,同时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为安徽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与良好的发展环境。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安徽省除了发展新的油茶丰产林以外,对现存的油茶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是迅速提升安徽省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舒城县作为安徽省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及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在油茶产业发展与低产林改造技术上均有其代表与示范意义。

1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现状

20世纪60年代,安徽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茶,70年代油茶栽培面积达到最高峰,约有13.33万hm2;舒城县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将油茶面积发展到8 000.00 hm2。但当时的油茶种植技术与优良品种率均明显不足,造成农民与市场动力不足。目前,安徽省油茶栽培面积6.67万hm2,年产油茶籽3.6万t、茶油2.1万t。由于历史原因和缺乏指导,安徽省现有近4.00万hm2的老残低产低效油茶林,占全省现有面积的60%,而仅舒城县目前就有成年油茶低产林9 000.00 hm2。从1998年舒城县油茶产量测定来看,茶油产量平均不足75 kg/hm2;即使在2004年以后新发展油茶良种造林面积较大的山七、晓天等镇,仍然存在着大面积的老旧低产林。仅舒城县晓天镇郭冲村就有超过533.33 hm2油茶低产林,每年产油量仅75 kg/hm2左右,远低于国家丰产林600 kg/hm2的标准。油茶低产林经济效益较低,极大影响了林农栽培油茶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2 低产林改造技术与实践

2.1 低产林改造试验与示范

低产林改造示范点位于舒城县西南的山七镇。山七镇成年油茶低产林面积1 800.00 hm2,由于管理粗放,所以产量很低,2009年测产结果为茶油产量150 kg/hm2左右。从2009年秋季开始,连续2年时间,舒城县林业技术人员对山七镇要元村村址对面的17.33 hm2油茶林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低产林改造技术,油茶明显增产。

2.2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结合目前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从清园整土到修剪嫁接到病虫害防治,对舒城的油茶低产林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2.2.1 清园除杂。将油茶以外的杂木全部清除,消除杂木对地力的消耗,确保油茶有充足的光照和生长空间。

2.2.2 适当整枝修剪与调整种植密度。通过整枝修剪,使树体结构能更充分利用空间,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通过种植密度调节,保持油茶植株之间枝叶相互不重叠,一般密度在900株/hm2左右,郁闭度在0.7左右。对于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植株予以移除[2]。

2.2.3 更新劣株。对于生长势衰弱的劣株,采用先栽植油茶良种苗木,后砍伐低产植株的方式进行更新。对于生长势良好,但由于品种原因而产油量低的植株,则采用高接换冠嫁接良种。技术方法恰当,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

2.2.4 深翻土壤,适时施肥。结合深翻土壤,施有机肥5~10 kg/株作为越冬肥,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秋、冬季的深翻土壤也有利于消灭地下害虫。坡度12°以上采用块状或带状垦复使树盘保持水平。每年3月在新梢萌动前15 d左右施速效氮肥0.5 kg/株左右,可以促进油茶的枝叶生长,保持旺盛的树势[3]。

2.2.5 注重病虫害防治。油茶与其他经济林相比病害比较严重,而虫害相对较轻。舒城县油茶的主要病害是油茶炭疽病,可用1%波尔多液防治,1年防治2~3次,第1次在新梢生长停止前,新梢出现发病症状时进行;第2次在幼果发病初期进行;第3次在采果后进行。对于发病严重的病枝、病果,要及时清除[4]。

3 油茶低产林改造效果

从2009年开始,对舒城县山七镇要元村17.33 hm2的油茶低产林进行了改造。根据原来油茶低产林产油量的不同,将油茶低产林划分为3个区块,分别统计低产林改造效果(表1)。

测产结果显示,低产林的技术改造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由于地势与经营管理措施不同,在改造前,3个油茶低产林改造区块产油量分别为90、165、210 kg/hm2,改造后的第2年就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到第3年产量分别达到285、330、360 kg/hm2,与改造前相比,增产率分别达到216.67%、100.00%和71.43%,增产效果明显。技术改造的第3年比第2年产量要高,表明持续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实施,会不断地提高低产林分的油茶产量。此次油茶低产林技术改造,虽然最终结果与国家油茶丰产林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盘活舒城县乃至全省的大面积油茶低产林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4 参考文献

[1] 罗健,陈永忠,彭邵锋,等.油茶低产林改造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5):109-111.

[2] 梁文杰,戴晨杰,黄金生,等.温州低产油茶林成因及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2(5):20-21,31.

[3] 沈春蕾.咸宁低产油茶林类型及其经营技术[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87-188.

[4] 丁敏,倪荣新,洪强雄.丽水市油茶低产林林分结构及产量调查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12(2):18-19,23.

上一篇:杜鹃花的特征特性及扦插繁殖技术 下一篇:不同喷雾器施药对稻曲病防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