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喜欢上“换个地方取景”

时间:2022-10-19 12:50:24

好莱坞喜欢上“换个地方取景”

观众选择某部电影的原因中,除了主题、故事、演员等,还有一个重要加分因素:风景。

不要小看电影拍摄场景的力量,对于许多陷入瓶颈的电影人来说,“换个地方取景”是最常用的突破方式。所有能被记住的场景,都有其意义非凡的经典原因。

《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不知道这部片子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但所有人在介绍这部影片时,都会说一句,这是第一部让美国人看到战后越南风光的电影。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与这部巨著有关的、可以津津乐道的内容不胜枚举,但其中,有关影片中新西兰壮丽美景的描述一定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复兴了新西兰的旅游业。

当然,到异国取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菲律宾之行虽然成就了一部《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但对于导演本人的身心却造成了巨大打击。

近些年,到国外取景与电影人是否处于瓶颈期已经没有直接关系,取而代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观众喜欢看充满异国元素的电影。

伍迪・艾伦:巴塞罗那

伍迪・艾伦到巴塞罗那去拍片,节省成本不是主因,他的新片取名《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显然其灵感是受到了这一地方的激发。编剧出身的伍迪・艾伦一贯擅长在看似轻松的故事中探讨人生意义。这一次他把代表两种人生观的美国人带到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并在两个人的视角之间不断切换,给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也获得了影评家的肯定。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将巴塞罗那的美景尽收眼底,从安东尼・高迪(Antonio Gaudi)的居尔公园(Guell Park)、蒂维达沃游乐园(Tibidabo amusement park)到附近的阿维莱斯(Aviles)和奥维耶多(Oviedo)两座城镇,伍迪・艾伦毫不吝啬胶片,用美景将一段爱情故事衬托出来。

艾伦出现在巴塞罗那是当地的头条新闻,虽然有些人指责政府为不该资助这位非西班牙导演,但更多的人则是以自己能和伍迪・艾伦同在一座城市而兴奋不已。

艾伦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拍摄日记中写道:“巴塞罗那是个非凡的城市。人们会涌到街上来看我们拍戏。幸好,他们都明白我没时间给他们签名,所以都只向其他演职人员要签名。”

巴兹・鲁尔曼:澳大利亚

与艾伦不同,巴兹・鲁尔曼的《澳大利亚》(Australia)恰恰远离了被人熟知的名胜风景,来到少有人问津的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为世人展现了澳大利亚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也是他在《舞国英雄》(Strictly Ballroom)后,首次将大规模的澳大利亚风景加入电影元素之中的作品。

《澳大利亚》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库努纳拉(Kununurra)的小城镇,借着与牧场有关的情节,观众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航拍景色,据说丝毫不逊色于《魔戒》中的新西兰风光,且更有一番别种风情。

丹尼・博伊尔:印度

博伊尔到印度是为了拍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到底他是因为这个故事所以去印度拍摄,还是因为看到了印度城市孟买才决定拍摄这个故事?谁也说不清。

博伊尔对孟买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这座城市给我一种‘快进’的感觉,好像周遭的一切都在飞速逼近。”

为了用电影语言传达出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他和印度导演洛芙琳・坦丹(Loveleen Tandan)合作,采用了大量的用手持拍摄方式机,通过这一手法将这个城市的率动展现在观众面前,将这里的贫民窟、海滩和泰姬陵统一在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中。

除了这几部电影以外,今年我们还在马丁・麦克多纳(Martin McDonagh)的《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es)里欣赏到了比利时城市布鲁日的冬日景色;在《妈妈咪呀!》(Mamma Mia!)中游览了希腊群岛斯科派洛斯(Skopelos)和斯基亚索基(Skiathos)的秀丽风光。

到外国取景除了能激发导演的灵感外,对于取景地的旅游业能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午夜巴塞罗那》上映后,就有不少批评家说,风景多的简直是在做广告;而澳大利亚方面干脆就拿《澳大利亚》这部电影打起了宣传,西澳大利亚洲旅游局在电影宣传的时候,加进了自己的名为“看电影,游澳洲”的宣传语,还请导演鲁尔曼为澳大利亚拍摄了一系列的旅游宣传片。

外国取景并不是电影成功的必然因素,但如何将这一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还要看电影人自身的功力。

上一篇:卡通片、本土片领跑亚洲节日档期 下一篇:热门玩具品牌成好莱坞争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