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动荡与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

时间:2022-10-19 12:42:37

华尔街动荡与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

[内容摘要]随着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AIG寻求支持、高盛与大摩转行,华尔街金融动荡进一步蔓延。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并且波及全球,不断恶化的金融市场让人们感到恐慌。当今世界,国际金融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了美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对中国而言可能是一个契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美国的金融模式。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中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格局;转变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2007年夏天,以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出现问题为起源,次贷危机以连锁反应的形式迅速蔓延开来,已从金融、房地产市场逐步扩散至汽车、信用卡等领域。更为严重的是,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暴露和深化,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全面信用紧缩,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冲击。原以为次贷危机可能触底,但最近爆发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AIG寻求支持,意味着华尔街将迎来史上最冷的冬天。

次贷危机中首先遭受损失的是美国金融机构,无论是经营房地产抵押次级贷款还是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接连受损。随着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加州印地麦克(IndyMac)的破产倒闭,信用风险已经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散到ALT-A贷款市场。此外,由于Jumbo级房贷资产的损失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最终接管“两房”。华盛顿互惠银行作为全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因陷入危机已经开始寻找买家。可见,次贷危机已从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转变为全面的信用危机。次贷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是第一家公开宣布卷入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随后欧洲的中小银行,甚至是全球知名的大银行也都纷纷爆出较大金额的相关损失。而作为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在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发生的挤兑风波,该银行于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1866年以来英国银行业首次出现的挤兑事件。此外,由于投资者信心的缺失,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HBOS银行股价累计下挫51%。由英国政府发起,英国莱斯银行已于2008年9月17日同意收购身陷困境的HBOS银行。英国政府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压力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向银行体系提供扶持,以维持金融市场信心。

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欧美金融市场和大型的金融机构都蒙受了巨大损失,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次贷危机将给全世界造成9450亿美元的损失。受其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受抑,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大批金融工具的风险需重新估计。虽然各主要央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信心缺失,信贷紧缩在全球货币市场迅速扩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和最复杂的金融市场,美国的金融和资本运作模式可以在全世界推广。次贷危机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积聚、传染和释放的过程,动摇了人们对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模式的信心。随着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不断显现。

次贷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冲击显著,而且还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扩张放缓。由信贷市场引导的全球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下降导致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随着银行纷纷削减头寸和进行资本重组,贷款发放业务开始受到挤压,从而限制家庭支出并使实体经济的前景变得越发不明朗。货币管理当局通过紧急注入流动性或者降息的手段对次贷危机进行援助,将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上以“石油”、“黄金”价格异动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已成为次贷风波引发的最大宏观经济风险之一。

二、国际金融格局及其主要变化

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世界金融格局也正经历着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强,金融深化程度很高,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衍生品发展迅猛,资产泡沫日趋严重,衍生产品繁荣了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也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受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者的信心下挫,信贷一度紧缩。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食物和燃料价格的上涨,但整体上却支撑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在财富名下的金融资源流动使美国和欧洲银行机构获得新的资本金,并因此抑制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一)欧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世界金融业曾经以欧美为主,直到今天这一格局并没有被完全打破。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金融业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渐衰,欧洲的地位已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将在世界金融的主流地位中占据一席之地。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也集中在欧美地区。2007年《财富》500强企业名录中属于金融企业的共120家,其中欧美企业共66家,占到55%,此外,日本39家,韩国2家,巴西3家,澳大利亚4,中国(含台湾)6家。从2007年《银行家》排名前25位大银行的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是按照总资产还是按照一级资本的标准排序,欧美地区的大银行数量都居绝对优势。

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欧美地区在全球金融资产的份额都占有绝对优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2008年1月的报告,全球金融资产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征。以2006年底的情况为例,美国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33.59%,欧元区占22.51%,英国占5.99%,其他西欧国家占3.35%,日本占11.68%,中国占4.85%,印度占1.07%,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占2.57%,俄罗斯占0.9%,东欧占0.8%,拉美占2.51%。欧美地区金融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三分之二。总体上,美国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欧洲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全球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份额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2006年增长率达到43.8%。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带来更多的交易需求,引发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重大调整,比如孟买和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成长。

金融创新诞生于欧美,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大部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3年一次的调查(2007年11月)显示,到2007年6月,全球OTE衍生品名义余额为516万亿美元,总市场价值为11万亿美元,59%的OTE衍生产品的交易发生在英、美两国,81%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更是集中在这两个国家。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OTE衍生品交易市场,其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44%,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39%,美国排在第二位,其市场份

额分别是24%和15%。全球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也集中在欧美,比如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一泛欧交易所集团等全球最为发达和先进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源地,其衍生产品的创新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二)亚洲金融业的兴起

相对于欧美来讲,亚洲金融业兴起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金融业随之兴起,然而泡沫的破灭使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开始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病,决定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改革以及与市场准入有关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2(D7年,日本金融厅公布了《强化金融资本市场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由日本金融厅根据《2007年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的要求制定,含了约60项“松绑”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大幅放宽对证券交易所、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提高日本资本市场在亚洲的竞争力。这项方案成为日本自1996年实行金融业“事后监管”政策以来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措施。今天,日本经济正在走出长期低迷的泥潭,东京也在重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继日本发展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巨大的成就。接着这股发展浪潮传到了东盟,出现了所谓“三小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然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亚洲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社会秩序也一度陷入混乱。为了摆脱危机,亚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加强了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有步骤地推进了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防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清迈协议》在“10+3”范围内所确立的货币互换机制,以及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其他金融合作行动,有助于这些经济体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稳定和发展金融市场。在亚洲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下,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得以迅速恢复。十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账户盈余也一直稳步上升,集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亚洲国家总体负债比重呈下降趋势,债务安全程度逐年提高。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亚洲国家金融体系稳定性得到加强。亚洲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不良资产比率也不断下降。目前,亚洲经济处于相对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为制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避免新一轮竞争性贬值,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外汇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援助。还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全局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为亚洲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重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亚洲金融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三)国际金融格局的主要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惊喜,但之后都由于金融风波而遭受挫折。比如10世纪70年代的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它们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之后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衰退。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遭受的巨大冲击就是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后,美国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有明显的衰落趋势。首先,美元持续贬值,欧元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自1999年1月起至2008年7月,美元兑英镑贬值22%,对欧元贬值44%,对日元贬值28%。其次,从各国家官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看,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下降,欧元的比重上升并成为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颇受青睐的币种。根据IMF的关于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统计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已经由2000年的55.33%下降至2008年的39.61%,欧元从13.55%上升至16.85%。根据BIS国际银行业统计数据,全球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未尝债务余额,已从2002年的4.12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7.35万亿美元,欧元从3.28万亿美元上升至9.95万亿美元,欧元的增长幅度较快。另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开始超过美元债券,欧元已经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主导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货币币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还是以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再次,美元的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88.7%降至2007年的86.3%,欧元略有上升。与之相反,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包括港元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总体上占据了全部交易的20%左右,远远高于2004年5%的份额。最后,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瑞士和英国赢得了市场份额,而日本和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资本市场方面,根据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2007年12月对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的检测报告显示,美国对全球金融影响力的下降。

经过多年的努力,亚洲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渐上升。首先,亚洲经济体的货币当局拥有巨额官方外汇储备,这些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尤其是外汇市场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根据伦敦金融国际服务协会的统计数据,至2007年底,亚洲国家银行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其中,中国外汇储备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的23%,日本占14%,中国台湾占4%,印度占4%,韩国占4%,新加坡占2%,中国香港占2%。亚洲经济体巨额外汇储备为欧美等国的资本输入提供源泉,为欧美等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财富基金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机构,是一种全新的危机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机构,能够从事范围相当广泛的各种灵活性长期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对地区内和地区外的资本市场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估计,2007年,财富基金掌握管理的资产共计3.3万亿美元,同期增长18%,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其他投资方式,主要增长来源于一些亚洲国家方外汇储备以及石油输出国收入的增加。次贷后,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委员会、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科威特投资委员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亚洲财富基金,对欧美遭受次贷巨额亏损的各公司投资规模达数百亿美元,相继入股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美林等金融巨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对银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防止这些银行有更大的道德风险倾向。第二,需要深入反思目前美国金融模式的有效性,事实上,华尔街精心设计的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没有像理论上那样分散风险。第三,如何降低市场的脆弱性和波动性,恢复市场信心,这是政策制定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是美国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和货币政策的不断扩张。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以后,美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信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幅增加。而信用市场又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主,其结果是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等创新产品飞速发展。其次,美联储放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低利率促进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充分利用低成本资源来进行金融创新,最终导致资产泡沫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中国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次贷危机影响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和美元继续走低,美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进一步恶化。欧洲金融业也有相对较大的损失。亚洲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牵连相对较少,这或许给中国提供一个契机。首先,我们拥有超过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有较大的作为。在适当情况下,应采取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其次,为防止美元贬值给我们带来损失,可以考虑加大在能源等战略储备上的投资,以分散风险。再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对外金融合作,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通胀。第四,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的转型,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金融预警机制。继续加强风险防范,推进风险管理,保持对市场风险的预警。

上一篇:中国封闭式基金的生存偏差效应 下一篇:CPA法律责任制度变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