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道德智慧之门:作文教学的视角

时间:2022-10-19 12:08:16

开启道德智慧之门:作文教学的视角

〔关键词〕作文教学;道德智慧;德育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一般认为,道德智慧能够使道德主体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言为心声”,作文最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往往能够了解或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育德功能,对开启学生的道德智慧之门有重要意义。

一、范例评析,在讨论与思辨中获得道德教养

在一次作文范例评析课上,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篇作为校本教材的文章——《我很重要》(毕淑敏),旨在通过文本阅读,与学生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文本阅读与理解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阅读文本前,教师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群体中的重要性。学生发言很踊跃,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度列举了自己重要的理由,但基本上是在阐明“唯我独尊”。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论,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再谈谈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学生根据文本中的一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其中“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这些语句引起了学生的更多关注。他们的发言中传达出一种信息:我重要,因此我要有责任感,一个人对家庭、社会、朋友和事业的责任感。文中的“允诺”“努力”“奋斗”等词语折射出责任的重大,让我们感悟到自己在实现个人目标时,不能无所顾忌,不能把自己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既不可过分强调个体的存在,又不能自卑而无视自己的价值。

课堂上的探讨是有意义的。现在的中学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独自占有长辈或亲友为他们提供的各种资源,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又缺乏自律。在评析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试着给自己定位。许多学生写出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父母都有他们的事业和追求,当我不合理的需求可能妨害他们的事业,我要学会避让;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当我的倡议得不到他们的回应,我要学会理解;教师们都有自己课余的时间与空间,当我不合时宜的‘问候’可能影响他们休息,我要学会等待……”这以后,有些学生开始检视自己的行为。例如,以前午休的时候,有的学生拿着书本进办公室请教师辅导,不管教师在做什么,学生理所当然地直接把书本铺在教师的办公桌上请教师讲题。那次作文课后,有一次学生又到办公室向一位老教师请教数学问题,那位教师上午已经上了四节课,累了,正在闭目休息,那位学生看到这种情景就悄悄地退了出去。这种静悄悄的转变给了教师些许感动。

杜威指出:“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的教育也许意味着比在传统学校任何时候曾经存在的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更复杂和更亲密的接触,结果是更多而不更少地受别人的指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些范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辨中获得教养比一般的灌输更有效果。

二、选材指导,在对比与扬弃中促进德性的生成

普通、平常、陈旧已经成为作文选材的习惯性病痛。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新颖、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对德性的思考与理解?在选材上,学生需要与自己生活进行有效对话,在对材料充分理解与发掘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才可能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德可立。

在一次关于社会道德的话题作文中,笔者选了两个这样的例子。

例一:2009年10月24日14时许,长江大学十余名大学生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手拉手组成人梯救助不慎滑入江中的两名小男孩时,因大多数学生不会游泳,最终两名小男孩获救,而三名大学生不幸英勇献身……(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0月31日02版)

例二:当南京郑先生路遇素不相识、意外跌倒的孕妇,好心将她扶起时,他恐怕没想到两年前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更没料到,这次施助却差点让自己成为彭宇第二——跌倒的孕妇咬定是被他撞倒的,一旁的“证人”和赶来的丈夫都认定是他的责任,并要求他赔偿2000元。所幸的是,现场的监控录像还给了郑先生清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06版)。

两份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相隔不到一个月,可是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社会道德表现。学生从中读出了中华民族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传统,读出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读出了人性的卑劣与。学生还表现出了痛惜、崇敬和愤怒、失望的情感。当我们面对类似需要帮助的情况时,我们会勇敢地伸出救援之手吗?我们在选择向善时会因为经济风险而对社会道德望而却步吗?学生在争论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确实有这样的两难道德选择。虽然学生最终还是选择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并规避风险,这让教师欣慰之余也存有一点担忧:当他们真正面临救与不救的现实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把这种观念化为行动吗?

课后反思:让十几岁的孩子直面善与恶、美与丑、理智与情感、公理与正义、道德与法制、救赎与摒弃是不是有些残忍?但是没有这种撕裂的精神的疼痛,可能就无法实现德性的解构与生成。作为个体的人需要维护个体利益,而这种个体利益只能通过社会获取,个体和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与冲突,或者说个体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已经成为当下父母传授给孩子的“劝世良言”。在社会竞争机制下,许多孩子的观念里已经添加了太多的家长意愿,更重视眼前利益、工具价值的追求。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几乎不受控制,极易盲从。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把自私、利己当成了习惯,这些观念不但反映在作文里,而且反映在做人上。人为的象牙之塔装帧得再美,也只是用来培育温室的花朵。

三、修改提高,在思考与鉴别中规范道德行为

马克斯·范梅南说:“写作是自我生成的形式。写作就是去测量事物的深度,同样也意识到自我的深度……文本用展示我们如何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同我们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写作是他们在生活体验基础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层社会意义上的自己的活动。作文是思想的投射,可以说,作文是学生思想的产物,而学生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对作文评价之后就“盖棺定论”,其实是客观上否定了学生思想变化和创造的可能性。

在一次以“春之语”为话题的记叙文写作中,有一位学生写了自己小时候掏鸟蛋的过程:

“我的心中似乎有一只小兔活蹦乱跳。在摸索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摸到了一个蛋。我既惊喜又胆怯,怕把它捏碎了。我胆战心惊地捧着蛋就像捧着个金元宝似的,从椅子上先降低重心,然后慢慢移下来。拿到蛋后,我仔细地注视着它,它小小的,很是可爱。我原本准备把它放在笼子里长大。再三思索后,我想:其实,这只蛋不可能在我这里长大,也要考虑一下燕子父母的感受,如果我把它弄丢了,它的父母肯定心急如焚。所以,我准备再次冒险,把它放回窝里,毕竟,只有在自然中,它才能学会生存技巧。……”

掏鸟蛋,始于乐趣,付诸恶行;放回鸟蛋,出于同情,终于善举。从主题意蕴上看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但是,从文章前半部分能够看出情节上的破绽。我问了到他家家访过的教师,了解到他家的房子是多层的商品房,平顶的,他家住六楼。文章里还有一句:“应该是前几天搭的窝。”连起来就是燕子几天前在六楼的屋檐下搭窝,然后就生下鸟蛋,六楼的屋檐下燕子可以搭窝吗?这么快就生下鸟蛋吗?后来,他说他掏鸟蛋是在外婆家,外婆住的是两层尖顶、层高三米多的房子,燕子的窝搭在不容易掏得到的地方,他掏鸟蛋的时候用的是长梯,当时掏的是两只鸟蛋,还不小心弄碎了一只。写作文的时候,为了看起来更合理,所以把燕子的窝“搬”到自己的家里,还隐瞒了弄碎一只的实情。他认为,如果把弄碎一只的情况也写在作文里,就太悲惨了,还会让教师和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虽然,我们并不苛求作文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篇记叙文来说,写出实情才会有真感。我提议这位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改写之后,我发现这位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更加深刻,有了对逝去的生命的忏悔,有了对剩存的生命的祝福。

作文写作中的德育意义可能就在于,以师生或生生对话和讨论为基础进行自我剖析,完成价值判断,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在作品的传播中给其他人以启迪。德性的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是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主体,在学生作品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现实对话,在思考与鉴别中对自己的道德理念进行创造性理解,对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进行理解性吸纳。

四、品味评价,在交流与引领中鼓励学生德性发展

德性有主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学生作品评价中,教师要把握主体发展性和作品评价的导向性,一要熟知语文学科每个学段的德育目标,二要找到学生作品与德育目标的联系点。品评学生的作文更是基于文本分析的道德对话。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自己患水痘之后的事。当时他在家休养,同学在周四的信息课上给他发来慰问的邮件。周五放学又有好多同学给他发来问候短信,打来电话。“听着同学们一个个嘘寒问暖,我的心突然颤了一下,昔日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脸浮现在我眼前,我被同学们的关心感动着。放下电话,我抹了抹脸上的泪水。”过一会儿又有一位同学打电话来要给他送周末作业。“我穿上外套走出家门。今天真冷啊。我夹紧衣服,匆匆地走着。进入售票厅,我一眼就望见早已等候多时的他。只见他一手拉着自己的行李箱,一手提着一个大袋子,还背着一个大书包。我走上前去,他把袋子递给我说:‘喏,这是你的新校服。’我接过来手一拎,啊,真沉。我瞄了他一眼,只见他满脸通红,额上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我们的感动常常是来自生活中小小的关怀,教师读到这段文字,发现帮助过别人的学生的眼里满是幸福。这也许就是教师对此类主题的学生进行积极评价的结果。两个星期隔离被解除,好多学生在周记里还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学生善于发现,教师也要善于鼓励表扬这样的发现,弘扬生活中细微之处体现的美德。

很有意味的是一次《这就是幸福》的作文,教师在挑选优秀作文的时候,发现这些作文的主旨极其相似,学生写到自己的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情意:被关爱、被尊重、被信任、被鼓励、被认同、被帮助等,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这些恩惠的同时感受到幸福。这些感受反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情感愿望。极少有学生感受到幸福是双方的理解、宽容与相知。虽然幸福可能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幸福仅仅是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施予,那么这种幸福的感受是带有一定自私的成分的。因此,师生在互评的时候要关注到利他性。在作文讲评中,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们把上述词语中的‘被’字去掉,把自己从接受者转换成给予者,会有怎样的感受?有过这样的感受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竞相发言,谈了许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当时的感受。是的,当时他们确实有过幸福的、愉悦的体验,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因此,在立意上缺少深度,情感上也缺少温度。后来,大部分学生进行了修改或重写。修改或重写后的作文在主题思想上有了一些变化。

如一位学生写道:“也许母亲最幸福的时刻便是在门口等我回来,而我的幸福时光就是每个周五,夕阳西下的时候,能够看到母亲在楼梯口等待我的身影。”也有的学生这样表达:“爸爸依然喜欢种辣椒,我依然靠在爸爸身旁幸福地看着那些辣椒发芽、长高、开花,看着红红的果实骄傲地站在枝头。我渐渐懂得,幸福就是在困难中接受挑战,在勇敢中奋然前进,在努力中寻找自信,在期待中默默成长。”“一根电话线将我和母亲两颗异地的心紧紧绑在了一起;一串电话号码记录了我们对彼此的关爱和思念。”“我也用我的爱包围着父亲,父亲开始变得亲切了,健谈了,甚至有些可爱了……爱与被爱,这就是幸福。”“当我把座位让给年过古稀的老人,我尽管还发着烧,内心却满溢着幸福。”……

虽然学生在作文里反映出来的道德行为还不能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主要内容或重要指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但是,教师的引导,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指导和评价作文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的发展性,帮助学生提升德性的过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虽然学生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有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性,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欠缺,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教师对优秀作品的表扬与肯定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不断开启道德智慧之门。

(作者单位:上海中学东校,上海,201306)

上一篇:全息填充 确保高分 下一篇:寻易错之源,觅纠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