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清洁生产下的农膜污染防治措施总结

时间:2022-10-19 11:45:12

农业清洁生产下的农膜污染防治措施总结

摘 要:农业清洁生产是我国低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限于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在农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农膜覆盖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但土壤中的残留农膜也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持续性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农膜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全文介绍了农膜污染的危害,概括了当前我国农膜污染的现状,总结了农膜污染的预防性措施。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污染现状;污染危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30

农业用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可保温、防霜冻、保肥、保墒等,具有增加农业产量的作用。对于我国旱涝严重、气温变化剧烈的省份来说,具有极大的增产、节水作用。农膜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化改革、种植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农膜多为塑料制品,无法在短时间内降解,且地膜厚度一般在0.012mm左右,易碎,不容易回收,在增产的同时也会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土地的持续化耕种,需要我们防治。

1 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

随着工业化社会建设的深入展开,环境污染等也越来越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延缓或解决这一问题,清洁生产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在整个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规划,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增加生态效益。农业清洁生产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进步、监控体系等的调控,减少、避免各种污染,既能生产合乎质量、产量要求的农产品,又能达到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1]。这一目标主要分3个环节。使用原材料的清洁成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农产品本身的清洁安全。农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无法避免使用,但其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所以应全面研究如何预防这一污染,达到农业清洁生产的目的。

2 农膜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2.1 农膜生产的危害

农膜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分为3方面: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农膜污染造成的最直接的损失。土壤渗透是在自重力影响下液体向土壤深层渗透的现象。农膜残留会造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量、土壤透气性、土壤缝隙率等的下降。在重力水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残留农膜阻断了土壤缝隙的连续性,阻碍了液体渗透,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大为降低,不仅削弱了土地的抗旱能力,还会引起土壤的盐碱化。农膜的主要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在土壤中抗碎性极强,影响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农作物生长,同时妨碍水、肥、气、热的转换,长此以往,会造成土地的大范围减产[2]。据研究,蔬菜可减产5%~40%,小麦可减产7%~20%,玉米可减产15%~20%,大豆可减产5%~10%;对畜牧业造成危害。破碎的农膜容易与牧草缠绕,在牛、羊等牲畜误食后,会阻碍牲畜消化道工作,引起牲畜的疾病甚至死亡[3]。同时农膜物质中的增塑剂具有生物累积性,并具有较低的水溶性,可通过土壤进一步对农作物进行毒害,影响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对农村生活景观造成影响。我国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残膜回收不彻底,在大风天气影响下造成残膜分散,房屋、树木、田间等都遭受影响,降低了农村环境的美观。此外,农膜飞入灌溉系统中还会造成排水污染,影响灌溉质量,缠绕在播种机中还会影响田间作业。

2.2 农牧污染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农膜生产每年在百万吨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农膜使用面积也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我国农膜产量167.3万t,增长23.07%;2014年197.1万t,增长17.76%;2015年生产213.3万t,增长8.22%[4]。在农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膜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我国农膜使用残膜率在42%左右,有近5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每年残膜量在40万t左右,农膜污染十分严峻[5]。

3 农膜污染防治措施总结

农膜污染防治应从制度、技术、宣传等方面全面进行。在制度方面,应制定全面的残膜残留量标准,从地区农膜残留量和每667m2农膜残留量2方面限制农膜残留量,但这需要人事制度、行政条例等进行配合。同时,应该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和使用。当前市场上已经具有生物降解、光降解和生物、光双降解的农膜,其降解和灰化后的农膜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政府部门可在产生商、地方政府、农民3方面鼓励这种农膜的开发利用[6]。此外,还可鼓励农膜的回收,通过经济政策等鼓励人工和机械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通过统一利用手工、器械等回收残膜,也可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利用优惠政策和行政法规使销售企业与农民共同回收农膜,鼓励农膜的回收再利用,或对残膜进行统一处理。

在技术方面,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在当前绿色农膜使用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可把农膜的回收由收获后转为收获前,可根据作物的特点决定最佳揭膜期。在农膜使用后2―3个月,农膜仍然保留很好的韧性,回收率可达95%以上降低污染;在耕种制度上,可进行农作物倒茬轮作,减少农膜使用率;在农膜本身方面,加强新技术的研制,研究再生利用和复合再生利用等技术,实现农膜的回收利用,可延长农膜韧性[7]。开发塑料混凝土、塑料复合材料等,实现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在宣传方面,加强社会、企业、农民、政府的环保意识,提高农膜的回收率。

4 结语

农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环境问题并不能使农民、政府部门放弃对农膜的使用。然而农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视,只能通过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对农膜污染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旭峰,马少辉,王伟,等.风沙作用下塑料地膜破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探索[J].农机化研究,2012,34(11):245-248,252.

[2]魏国鹏.农村废旧农膜污染与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2014,26(17):47-48.

[3]海小明,杨小红.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废旧农膜污染情况与防治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9):40-42.

[4]曹治永,张忠福.山丹县废旧农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35(3):67-68.

[5]李自林.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5(5):207-212.

[6]陈德万,阿不里米提・艾买提,卡哈尔・苏来曼,等.残膜回收机械推广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5(7):34-35,38.

[7]马彦,杨虎德.甘肃省农田地膜污染及防控措施调查[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4):478-483.

上一篇:精密播种机覆土器研究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谈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