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需求的国内工商管理人才培育

时间:2022-10-19 11:39:24

鉴于需求的国内工商管理人才培育

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产业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管理人才是整个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给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与此同时,作为培养面向企业经营管理、迎接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摇篮,工商管理专业自身也是我国最具市场化特点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领域,也必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加入WTO使我国高层次管理人才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企业要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迎接挑战,就需要有大批了解国际商业规范、掌握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适应全球化管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营战略头脑的高级管理人才。[1]外国企业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后,其管理人员也必然早晚要实现本地化,同样需要大量这样“融汇中西”的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相对短暂的市场经济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尚没能培养出足够的面向国际经营的管理人才。

(二)在WTO条款下国外工商管理教育机构将进一步争夺中国教育市场

目前,世界上很多领先的商学院都将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争夺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无疑是他们的重要步骤。毫无疑问,优秀的外国管理院校进入中国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同时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压力。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开放,多数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不可避免地国际化了。这样,我们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具备同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2]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在国际商务能力方面与实践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外语的能力并不很高。

二、市场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将从事企业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而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对复杂演变的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是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3]具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处理专业性工作的技能包括专业的经营与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管理变革的能力等。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上方面的素质能力水平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最主要任务。整个社会对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能力的认可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这种认可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同时,通过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获得社会的赞誉,也有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这一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从而为人才培养战略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及对已毕业学生的访谈得知,用人单位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上的表现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在一些专业素质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包括:

(一)行业性知识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我们发现,有近70%工商管理毕业生虽然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3-6个月)内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深入认识,缺乏对行业特点的把握。

(二)创新意识

在所有接受访谈或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不足,虽然有多种因素(如企业传统与文化、制度体系)可能导致企业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创新不足,但在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创新不足的用人单位中,70%以上的认为学生创新不足的原因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待加强,希望学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三)人际协调与团队合作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毕业生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自己工作的团队,而用人单位认为,导致这种磨合时间过长的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与老员工沟通,更愿意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而不是向老员工请教,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认为当工作出现重大挫折时首要的选择是离开公司另觅出路,对工作压力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无法应对工作中的挫折。

(五)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

一般来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将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一个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必需的素质就是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并不强,这也是需要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加以强化的内容。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路径设想

从目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引导与培养,注重通过成功案例的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群体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迅速融于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个性心理素质。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战略中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关于目标定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时显示不出比较优势,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带来困难。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同学校自身在全国或某一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范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战略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做出准确反应。

第二,关于目标的达成。很显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素质的提升和用人单位(社会)的好评,以及来自于同类院校的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能力的赞誉。

第三,关于手段与路径。一般来讲,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三个维度的措施,即提高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增强教学团队的力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依赖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资源投入,包括以专业建设和项目形式提供的资金和教学研究设施。总之,资金及政策性资源的投入是实现打造行业特色、获得全国性或地区性竞争优势这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础,这些资源在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将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通过毕业生素质和科研能力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措施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应当围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维度展开,其中培养方案修订的重心在于提升学生专业性技术知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关课程的比重,并根据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的演变规律以及大学生学习周期,对这些课程在大学四年中的时序分布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4]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相应的人员小组,进行教改项目立项,有组织地对培养计划的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关于课程建设,应当在理顺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思想,重点对标准化课程、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双语课程、个性化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进行建设。建设中注重对课程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其次,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改变相关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与目标用人单位的合作,以适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要求,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进和学生素质提升奠定基础;二是按照研究型教学的思路,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团队的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引导整个团队学术水平的提升;三是通过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的提升,加强研究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争创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本专业的社会声誉。

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及毕业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差距为出发点,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课堂授课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认清形势,洞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规律,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一篇:开放教育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践分析 下一篇:对青海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