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瓮覃思鉴于止水

时间:2022-10-15 09:10:57

摘要:明代冯梦龙《古今笑谈》里有则趣料,叫《人抱瓮》。原文是这样的:“羊冬月酿,常令人抱瓮,须臾易人,酒速成而味好。”意思是,羊这个人,冬天酿酒,总是喊人轮流抱着酒瓮,用体温发酵,酒不但速成,而且味好。意为要反复琢磨和体味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对艺术而言,是要对艺术有不断的追求和领悟才能渐至佳境。鉴于止水,《庄子》一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为只有静止的水才能反映一切事物的形象、本质、特征。对绘画而言,要以史为鉴,在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和发现美的存在定位与发展脉络。

关键词:仰慕,认识,修炼,回归。

一、仰慕境界

鉴赏和评判中国画,常说到“境界”,境界的高低关乎绘画品味的高低。境界是中国画家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的。而境界又是很难用语言准确来表达的。

我们欣赏作品时,通常说这幅画境界很高,或说很有意境,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境,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感悟。画家学识、人品、阅历、人生感悟等综合修养均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不是单凭笔墨技巧所能解决的。欣赏者也因学养不同感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有意境的作品会给人以启迪和丰富的想象,读他们的画,他们的诗词歌赋,总有一种很幸福、很畅达和豁然开朗的感觉,常常被他们的大境界所折服。

中国画历来为文人陶情励志、籍物抒怀之趣,或春风得意,或愤世嫉俗,尽现于作品之中。因此,中国画创作应有感而发,画家将所见、所感、所悟、所思集于笔端,产生创作激情,欣然命笔,意到笔随,一写为快,方有佳作。即使是鸿篇巨制或工笔慢写,也是画家多年积累蓄势而发的结晶。没有生活,没有感悟,没有激情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二、认识境界

境界所指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针对艺术作品,也可以说艺术家所绘的对象及一切外界和内心的审美对象。王国维说:景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其实,无论“境界”还是“意境”之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早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到了明清已经相当普遍的被许多人使用。我认为绘画的境界是绘画的精神气氛,是有绘画形式结构及笔墨韵味的整体气息的体现,如空灵、清逸、苍古、萧疏、荒寒、烟润等等。这些意境可以说成是画家们生命的境界,没有生命的浸淫,这些境界不可能产生,不从生命的角度去着眼,也很难破译出画境和境界深层的韵味。如枯木、萧疏、荒寒等貌似于生机无缘,实际上充满了盎然的生机。如倪云林的画给人以清冷萧疏的感觉,但你在他的冷峻中感受到对生命强烈的思索。

从题材说中国画家喜画雪景,又爱画寒林,秋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荒寒是中唐以来中国画追求的境界。被称作是南宗画祖王维就是以寒入画的画家。今从所传画迹《雪溪图》可见一斑。五代的荆、关、董、巨荒寒之境已经融入艺术家的哲学和艺术观念之中。如范宽的《溪山行旅》以及南方董源的《雪浦待渡图》、《密雪渔归图》等。到北宋李成作《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从总体看中国山水尤其是文人山水更加明显,带有冷的韵味,寒的格调。喜画寒林雪景成为一种审美倾向,其画风传至元四家,清四僧和四王等。花鸟中,五代徐熙《雪竹图》雪后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意境深远。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荒寒之境,如此被推崇画家们在荒寒中更能的冷静的体味生命的真谛,以期安顿自己的孤独、寂寞和不为世俗所累的超脱之境,在荒寒中体味精神的温热,吟味生命的热烈,及生命的亲情和柔意。

我认为境界不光从精神上诠释,就国画来说还应在技法上有修养,有文化,有境界。以山人的笔墨为例,在中国画史能达到书画相同的最高境界,屈指可数。我觉得山人算是一位。中国文论艺论中,书法理论成就最高,乃是中国画用笔之最高境界使然。“士大夫工绘画者必工书,其书法即画法所在。”以书法用笔作画,又如何用到画中是绘画实践的一大难题,笔墨关系有一大学问。笔墨相称,用笔摄墨,为折肱之言。仅看山水中树叶以及苔点的点法,润含春雨、含苞待放,不瘦不腴、丰韵独存,便足见以笔摄墨的技巧功力。“笔以力其形体,墨以别其阴阳”在用笔和用墨上,独有会心。笔法与墨法,虽体用有分而实合为一。笔法通过墨法来实现,墨法通过笔法来显形。中国画大谈笔墨,画的俗雅,境界的高低于与笔墨有唇亡齿寒的关系,并提出用笔的“平、留、圆、重、变”五法于用墨的“浓、淡、破、积、泼、焦、宿”七法。此外,其趣味与韵致可以作为独立对象来欣赏。有笔亦有墨,是为有笔墨。此乃大境界。如他画的荷叶泼墨干净利索,画的荷梗用线逆入平出,欲行还止,若疾却涩,含蓄、厚重、朴拙,感觉其间仿佛有血气的蓬勃流走、回还脉动。练达的笔墨实现了中国书画之道的至高境界,那也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的具象化。

三、修炼境界

“大抵聪明近庄重,便不佻;聪明近磊落,便不俗;聪明近空旷,便不拒,聪明近秀媚,便不粗。”――人的天资与画的风神格是接近的,所以我们在修炼自己的精神时,把庄重、磊落、空旷、秀媚等因素调和匀,笃勤修炼,才能见性明心。不断学习,博学广猎,深入生活,勤奋思考,淡泊功利,提高学养,作品自会超凡脱俗,达到较高境界。在实际操作时,要“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神外练就是在学习时要抱常守一,佛家说“千百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要知道得其一万事必的道理。才能熟练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要“取法乎上”要有规矩,有法度,从自发走向自觉最后到自由。修,就是要有中国特有的思维特质,中国人尚圆。明珠虽小可以包鉴六合。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原型,他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声音情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他也包含着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重要信息和整体观念。道家强调“一”中国的艺术理论强调“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尘可得无量大千”所谓“只有一片树叶,不知多少秋生”。中国哲学中有一著名的比喻:“月印万川”可谓道尽了圆转生命之奥义。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只有正其心才能修身齐家兼善天下。在做人时要有骨气,画品即人品。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质而彬彬。古人说“技乃道之末也,”所以画外之功必须具备。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读书要读好书,不必多,但要精。要相信古人,无异言而生清静心。静才定,定才生慧,慧才天人合一,渐至大境界。

四、回归境界

任何事物不管是实物还是精神,不管是绘画还是其他,都是事物的像。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一理。所以不能玄化它,最后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境界的回归其实就是心灵的回归。对我个人而言,对艺术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单位:河南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为道日损――山人解读》人民出版社

[2]《品格与意境――中国画学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

上一篇:流程的持续改进怎么制度化: 下一篇:钢铁企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