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2-10-19 10:50:5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和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当前贫困生的心理需求的现状及问题,结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20%,特困生约占7%,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此,政府和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开展诸如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等举措。然而,高校贫困生虽然具有朴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但也存在自卑、焦虑、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贫困”问题。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在“经济助困”的同时,积极探索“心理助困”的途径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个人被低级需要控制时,其他需要都被推向其次。高校贫困生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影响其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并且,贫困生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上都呈现出了渴望与缺失的矛盾。这些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人的心理张力一直得不到缓解,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从而使贫困生由“经济贫困”发展为“心理贫困”。首先,问题表现在生理需要层次。很多贫困生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自谋学费和生活费,有些还需要打工补贴家用。贫困生往往会产生远高于自身能够拥有的物质需求,对他们而言,生理需要是优势需要,而这种生理需要满足的缺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心理敏感、不公平、自卑心理,甚至是厌世情绪等。第二,贫困生在安全需要层次也存在问题。他们不仅要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需要适应从单纯的农村到纷繁复杂的大城市的过渡,这会令他们感到缺乏安全感。不仅如此,贫困生对工作保障的渴求更加迫切。而当前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形式,使得很多贫困生常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第三,贫困生在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存在矛盾。贫困生对归属和爱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贫困生往往由于家庭经济贫困、成长环境物质匮乏等原因,导致他们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不愿意与人接触,对于高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找各种理由回避,甚至遇到心仪的异性也不敢积极争取。贫困生这种被迫的自我封闭,导致他们表现出极度敏感、孤独、情绪不稳定、自我表现欲望低等不良心理状态。第四,在尊重需要层次上,贫困生的需要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自尊心是青年自我概念中最敏感的部分,贫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但由于经济上的弱势,使他们失去许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失去许多追求时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家境差感到不被他人尊重,充满自卑和沮丧。这使他们非常敏感,情绪上容易波动,并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如同学关系不和谐、产生心理问题乃至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第五,贫困生在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矛盾高度集中。贫困生也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但因为成长环境所限,他们学习方法死板、知识面较窄等,使他们出现劣势,再加上不少贫困生花掉较多时间去勤工助学,导致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许多学生身心俱疲,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二、需要层次理论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1、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除此以外,还要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鼓励支持贫困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网络、校报、宣传橱窗等,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完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预防经济贫困向心理贫困转化

通过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普查,专门建立的心理档案,就能尽早发现存在心理不适的贫困生,开展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在校内建立各级心理信息员网络,如校、院、班、宿舍四级心理信息员,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定期与贫困生谈心交流、与周围学生进行了解,定期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方式,熟悉掌握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对贫困生心理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动态贫困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3、提高贫困生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为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敏感、自我封闭、冷漠孤僻、敌视等心理问题,高校应为学生创设疏导心理问题和历练心理品质的良好平台。开展教育引导和相关训练,使他们正视现实,能坦然面对各种压力,避免纯粹的物质比较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4、针对贫困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满足贫困生高层次的需要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温暖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贫困生接触其他同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让贫困生感受到高校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从而消除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可根据贫困生的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沙龙、文体活动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令他们通过活动在奉献他人和社会中升华自己,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5、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可以针对“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二是要针对“个性”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为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高校应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2015年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陆桂枝.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冲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2):113-115.

[3]祝小宁,等,著.青年社会心理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4]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蔡丽红.高校贫困生谨防“心理贫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4):53-56.

作者:张莉 王轶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上一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篇: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