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皮,你为什么“画风”陡转

时间:2022-10-19 10:50:19

有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会惊讶:为什么从前一直乖巧听话的宝贝,突然变得不讲道理、脾气怪怪?

事件回放

美女琳琳是个温和又走心的妈妈。宝宝不到2岁,一直以来都是个快乐欢腾的小家伙,自娱自乐,坚强勇敢。但是最近,全家开始头疼了。

一是小家伙突然开启“暴脾气”模式,大人管教的时候,他便大吵大闹,生起气来还会愤怒地捶打他人;

二是小家伙的“逆反指数”爆棚,成天干着让你担惊受怕的事,例如拿个小锤子各种砸。你在一旁苦口婆心,他在一边逍遥自在。更让琳琳生气的是,小家伙还学会了“精准攻击”――你最讨厌他做什么,他分分钟就能打你七寸!

我眼前的画面感展开:那是个满眼都是笑意的小男孩,光是看到他的脸蛋,你就能有会心的微笑,是个典型的治愈系小朋友。想不到,这位小朋友治愈了别人,却让父母遭了罪。 “还能怎么样,生气但拿他没办法呗!”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一幅生气而又无奈“脸谱”。可是,在宝宝的眼中,这幅“脸谱”可一点儿也不会让他妥协!

宝宝“画风陡转”的原因

1~3岁的宝宝,不断完成客体分离化,开始自我的旅程。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0~1岁时,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安全感的满足;而1~3岁的宝宝则需要完成自主感的发展。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1岁多的宝宝开始有了小大人的倔强:明明自己不能把饭安全顺利地送达口中,但你喂他时,他却一百个嫌弃;明明你提醒了他这件事情有危险,他却一个劲地冒险坚持。

这是为什么?

因为宝宝开始有了自我的主张,开始尝试体验自己的能量,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个阶段,只有当养护人对他的需要及时满足,并予以尊重、支持和鼓励时,宝宝才会自信起来,相信自己有自我决策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可惜,生活中不乏那些过于精细抚养的父母,在宝宝最初的尝试中给予包办甚至是批评,这样,宝宝就容易产生羞愧、自卑的感受,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都干不好的人。当然,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不感恩的小霸王,事事都颐指气使,等待身边爱他的人打点周全。这样的父母,缺的不是对宝宝的爱,而是对宝宝的尊重和接纳。

如何接纳宝宝的画风

有时,当我冷静下来,我会做这样的冥想:假如我是我的宝宝,我尝试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看世界,周围却是紧紧相随的念叨声、呵斥声甚至恐吓声,我的心情会怎样?

除了愤怒、哀伤、抱怨、自卑,还会有什么?

宝宝也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虽然年纪小,心智也正待成熟。我们可曾站在他们的世界想想呢?只要仔细打量一下,就会发现身边的诸多教诲和规定,有时是多么的不靠谱。

所以,宝宝的调皮行为只是你贴上的一个坏标签,调皮的宝宝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淡定胸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给时间、给空间、给尊重、给信心,以喜悦的姿态接纳宝宝的自我探索,让宝宝在我们的可视范围内“试误――顿悟――成长”。

当你习惯了朝他怒吼、习惯了给他体罚,这些也将被宝宝学到,变成他自己的防御方式。事件中的小男孩为什么打人?因为他的父母也经常恐吓他“吃我一棒”!

杜绝否定句式,使用“自然后果法”

至于危险的事情,爸爸妈妈们也尽量不要咋咋呼呼。例如:“不要敲墙壁啦!”这种否定句式(“不要”/“不准”)的强调,会让宝宝更多地关注“敲墙壁”行为。

不妨用“自然后果法”,直接让宝宝体验到行为的后果。你可以拿锤子轻柔地砸宝宝一下,让他知道被砸的痛感,开始感受“被砸”的危险,从而自我规限行为。如果借用宝宝拟人的语言体系,告诉他“墙壁爷爷被砸了会伤心”,宝宝会因为心疼和内疚,而开始保护墙壁。

鼓励宝宝阅读

加强宝宝的阅读,给宝宝心灵的养分,让他在童话世界的代入感中形成价值观的塑造。

刘奶奶六一给我的女儿木子送了一套丛书。书中有个《好奇的小鱼》的故事,大致是一条小鱼不顾他人的劝阻,被人钓走了,家人开始紧急救援;其中一个性子急的“梭子鱼叔叔”说话总是大声,并且很不礼貌。

读完故事后,我们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木子对“梭子鱼叔叔”就不是很看好,并且跟我约好相互提醒,不能做“梭子鱼叔叔”。后来每每我高声呵斥她,木子都会特别温柔地提醒我:“妈妈,你不是说了不当‘梭子鱼叔叔’吗?”

而她对奶奶不耐烦时,我也会提醒她,要改掉“梭子鱼叔叔”的毛病。

你看,相视一笑,沟通、教化就完成了。

上一篇:和宝宝一起玩文明礼仪小游戏 下一篇:有趣的教育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