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

时间:2022-10-19 10:19:16

“文章本天成”

1、喜剧性的内在模式

柏格森认为“喜剧性”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凡是将行动和事件安排得使我们产生一个幻象,认为那是生活,同时又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机械结构时,这样的安排就是滑稽的。”可见他已认识到“喜剧性”之所以发生有某种内在模式,但并没有明确揭示出这种内在模式,本文认为:喜剧性都是由“判断力消解”的内在模式决定的。

我们看这个例子:甲乙两人闹矛盾,甲忍不住驾乙:“我恨不得吐你一脸狗屎”。

短短的十个字让人捧腹大笑。这段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喜剧效果?可以用“判断力消解”模式来解释。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其思维对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在阅读上述文字的时候。读者先后会做出两个判断:判断~,甲在骂乙(通过吐乙一脸,弄得乙一脸狗屎这两个信息作出如是判断):判断二,甲在骂自己(通过自己嘴里吐出脏物的信息作出如是判断):读者在阅读上述文字的时候做出了两个判断,而这两个判断恰恰是相互矛盾,这就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模式。

再看例二:“乔丹又习惯性的舔舔自己的舌头。”

这是网上颇为流行的韩乔生搞笑语录之一。此例也符合“判断力消解”的内在模式。“乔丹又习惯性的舔舔自己的……”的句式很常见,符合常识,读者据此信息会做出“这种说法很正常”的判断。可一旦读者意识到“乔丹舔的是自己的舌头”,自然又会做出“这种说法很荒谬”的判断。读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两个结论:一:这种描述很正常。二:这种描述很荒谬。两个结论相互矛盾,于是又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模式并产生喜剧性。

没有“判断力消解”模式就不会产生喜剧性。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路上走着,突然摔了个嘴啃泥。这个场景显然并不会产生喜剧性。那么如何使之产生喜剧性?我们把主人公换成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白领,设想这名白领潇洒地走在路上,突然间摔了个嘴啃泥……喜剧性也就油然而出。在网上流传着诸多模特在T型台失足跌倒的喜剧视频,就是与此同类的场景。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当中喜剧性的来源。在乞丐的例子里,乞丐境遇悲惨。他跌跤的事情也很狼狈,两个判断并不矛盾,并不能构成“判断力消解”模式,因而不产生喜剧性。而在白领或模特的例子中,白领与模特的境遇非常风光。他们的跌跤却相当狼狈,这两个判断相互矛盾,构成了“判断力消解”模式,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性。由此可见,“判断力消解”就是喜剧性之能够得以发生的内在模式。一切小品、相声、笑话、喜剧文学、喜剧电影,其叙事都要符合这个模式才能产生笑料,才能收获好的喜剧的效果。

2、容貌造就天才

周星驰,生长于香港,其主演的多部喜剧电影风靡一时。其电影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依靠其非逻辑性与带有神经质的演技与语言,赢得大批青年观众的追捧。周的电影开创了“无厘头”的喜剧文化,是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环,周星驰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周星驰的成功基本取决于其与生俱来的喜剧天分。

周的喜剧天分首先来自其相貌,这种解释并非空穴来风。从理论上来讲,周星驰的容貌暗合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性内在模式:周星驰外貌英俊帅气,这是给观众的感觉一:周的相貌又夹杂某种猥琐之气,这是给观众的感觉二。所以当观众看到周星驰,一般会做出两个判断,一是此人很帅气的正面判断,二是此人比较猥琐的负面判断。这两个判断之间相互矛盾,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内在模式。这就提供了“喜剧性”产生的坚硬基石,有着如此容貌的周星驰只要稍加演绎,喜剧性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周星驰在被采访时也提到过自己的疑惑:“我很英俊、浪漫,很适合拍爱情片,但我不明白,为何观众看见我会笑?(笑)我不明白他们看我哪里好笑,而且一见我就笑。”我想上面的解释可能能够回答周的疑惑。

在此必提的还有周的国语配音石斑瑜。周的喜剧才华能够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并被大陆观众接受,石斑瑜配音的独特音色功不可没,他们的相配也被称为天作之合。毫无疑义,石斑瑜的配音也正好符合“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石斑瑜早期的配音生涯并不顺利,因为他声音很尖,不纯正,并不是配音的好胚子,其所配音的角色一般是坏人或太监。但是这种独特音色又有着“判断力消解”的喜剧基础:听众都能判断出这是男性的语音,但这声音中又带有类似于女性的尖音。这种音色从第一男主角口中吐出自然带有阳刚之气,但尖音又呈现出阴柔之气。所以观众在听到石斑瑜配音的时候。会做出两个判断,一是这个声音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二是这个声音带有女性的阴柔之气。这两个判断相互矛盾,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当然仅靠这个特殊音色符合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还不足以使人发笑。因为毕竟孤掌难鸣,当配合上周星驰的喜剧演技时,这时的配合不是单纯的判断力消解模式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能够营造出弥漫于影片始终的“判断力消解”的氛围。事实上周星驰影片里的喜剧文本远非处处经典,不过一旦笼罩在这种喜剧氛围下,即使那些并不特别具喜剧性的情节,也足以令观众畅怀大笑。这就类似于在夏季炎热的环境里哪怕稍微加一点热气都足以使人大汗淋漓。周电影的喜剧性正是得益于周的喜剧天分与石的配音共同构成的喜剧氛围对喜剧性情节做出催化作用,而这正是周星驰得以成功的天赋异禀。

3、环境造就天才

造就周星驰喜剧天分的还有其所处的生长环境。周是从香港社会底层起步,自小生长在九龙贫穷工人住宅区,他初参加表演班时,怕因身材矮小不入考官法眼而买了一双高价高跟鞋,即使这样,考官还是只看了他一眼就让他回家。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对于明星的概念就是像周润发一样的……”这只是他心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遭遇而已,类似事件一直伴随着他成长,这在周的心灵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也使他不喜欢那种高高在上的正统与权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周星驰在其影片被冠以解构、后现代主义等学术名号时,他略带嘲讽地回答:“我就是个拍电影的,这是我的生意。我当然希望大家也喜欢,但很多人用很高深的理论来评价,老实说,这些我都不太懂。”周又说:“我不懂什么是后现代。我真的不太理解……对我来说,拍一个电影从来都没有从后现代还是什么解构为出发点”。可见周对正统、权威等上层或精英阶层的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世界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周在电影表演中往往对权威、高大、正义之类的正统形象、姿态、语言做出大量模仿,但这种模仿又故意表现得相当拙劣,这就是“戏仿”。这种戏仿恰恰符合“判断力消解”的模式。一方面,权威、精英使观众做出高大、正面的判断,另一方面,影片中却又表现了权威、精英的虚弱、猥琐,这两个判断相互矛盾,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由此可见生长环境对周的喜剧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智慧成就天才

虽然周星驰的喜剧才能几乎完全应该归功于其天赋异禀。这也决定了周星驰在喜剧方面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动作,周星驰做出来就能够产生极其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其他演员做出来却显得做作,这就是喜剧天才和普通演员之间的巨大区别。所以我们看后来模仿周星驰的一些影片如《大内密探灵灵狗》,虽然也能够取得一定票房,但是肯定远不如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经典。所以说,周星驰的喜剧天才是不可被复制的。

不过天才也同样需要努力。再好的喜剧也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努力与表演。在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情节中,也处处符合“判断力消解”的模式。举例为证,在《唐伯虎点秋香》_一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伯虎与师爷比赛对对子。在双方象武林高手一样怒目相视的时候,两人突然亲了个嘴。这个情节显然符合“判断力消解”的模式,观众在此会产生两个判断:两人水火不相容是第一判断,两人关系亲密是第二判断,这两个判断相互矛盾,构成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挨个分析一下,周的喜剧电影里的笑料都符合这一喜剧模式。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即使周星驰的喜剧天才不能被复制,但是只要我们明确了喜剧性的内在模式,能够在剧本创作中有意识地做到迎合这一模式,那么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赋予电影以强烈的喜剧性。这方面《疯狂的石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电影里的演员的确都没有周星驰那样的喜剧天分,但是由于《疯》剧的情节设计很好地吻合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模式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性。这也提醒我们,喜剧天才的确是天生的,但是只要明确了其中的喜剧原理。遵照原理去努力,喜剧天才所达到的高度也并非可望不可即。

上一篇:《蓝》的主观色彩表现形式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论歌唱艺术中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