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亮:影子的风景

时间:2022-10-19 09:08:25

黄晓亮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有些像影子的叙事曲,虽然画面中诉说的内容各不相同,调调都是温情、悠长;另一些作品则有着真实与超虚构的并置,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影子的风景。比方说《人间景》之离乡,好像是在湘西老房子的一个转弯的墙角投上一些情节,作品再现的其实是一个改装的现场。再比如《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之十六,那可能是一堵现实里的墙,一匹跑着的马影子和现场另外一些建筑和物体的影子共同构成了一幅影子的风景。虽然作者本人更倾向于将这些不同手法的创作融会到某一组作品中完成一个大故事,但是当我想到在“影子的风景”现场,“导演”黄晓亮如何摆布那些道具和真实的布景,再把它们左拍右拍的,就觉得很有趣。

你是怎么开始摄影的?喜欢吗?摄影给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我中学的时候就喜欢摄影了,只是买不起相机。读高三时,隔三岔五的,同学都喜欢聚会。大家知道我学美术会构图,带着相机让我给大家拍照。我拍得很认真,拍完了给同学们分照片,大家都说我拍得好,我很高兴。后来就买了99元一套的柯达4个胶卷送一台塑料相机的套装,随身带着专给同学拍照。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喜欢绘画多些还是摄影多些,到现在也还不知道。不过不知道也好,画画、设计、写东西,没有被某种媒介的技术所限制,这样就可以让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考虑如何展示技术是多么地完美。

2009年你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毕业,《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就是你的毕业创作?你怎么看待你的这段学习经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是我的毕业创作,但不是为了毕业作品而创作的。这个系列从2008年开始就有了计划和尝试,2008到2009年这个时间段的生活过得很浪漫、很理想。没有刻意地去学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而这样东西的获得过程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于是无论到哪里我都将自己交给当下的那个环境,感受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有时候写两个句子或者一首诗,有时画些画,拍张照片等。我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明白自己最喜欢和最关注的,也是最能代表自己的是什么。到了后来发现自己特怀旧,也特理想,一个理想的人才会那么念旧,从回忆中看到有关未来的希望。所以我很喜欢那句话――“回忆最终会是一种希望。”这个时期之后我的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浪漫。上午领毕业证,下午就回湖南开始谋划创业的事了。好多人都怀疑我的做法,包括我的家人。但我就干了,脑子里完全没有失败和成功的概念,所以我的公司能存活到现在。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又做艺术又做商业性质的工作,因为我认为人生就是一门艺术的事儿,战争都有美学,人生当然更美了。在创业之前的那个时期正好完成了作品《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那个时候最单纯,单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样板戏》、《丛林日记》也差不多都是你毕业前后的创作,当时好像你写了很多诗,目前你的影像作品似乎更受关注一些。就你自己的喜好来说,你更喜欢哪个形式?我很喜欢你的一些诗句:无奈我遇见的时代/好不好都是徘徊;飞机逃脱湘西的引力/将我带入寂寥的三万英尺……

当时是写了很多诗,写诗有时就像写日记一样,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有些东西视觉上难以表达或者其他的形式更能突出要表达的内容。诗和影像以及绘画我都喜欢,不同的创作用不同的材料媒介。比如很有故事情节和记录性质的我喜欢用影像去创作,或者是诗。你看到的那些诗大部分是记录了当时的心情和遇到的事,句子有时就是在一点点触动的过程中诞生的。

你作品的表现方式很有特点,可以和我们讲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比如,《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之一?

大四和同学一起去西北旅行,那是我头一次去西北,看到那边的阳光极好,极美。在午后的阳光下感觉那里的农村像极了我回忆中的童年所生活过的环境,立马就决定要创作些东西,让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一部分的前期创作。回到了湘西之后我又去寻找童年时候玩过看过的地方,在那里把作品的后部分也完成了。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拍的,要不要后期?当然要后期,但前期更重要。前期我需要很多的时间去选景、选素材、布景,然后就是拍摄。当时在西北和湘西用了数码和胶片相机,拍的都是黑白的。这些照片有的是在现场用带好的道具或者利用当地固有的材料灯光投影一次完成,有的是在拍摄素材后制作成影子,通过投影机或者胶片投影仪结合我自己布置的场景再投影在选定的墙面上或者空间里,然后再拍摄。比如《春――人间景》系列,是在我湘西老家的旧房子里完成的,素材都是拍摄于湘西的民间戏剧和风景。

在你找到这个方法之前,尝试过其他方式吗?可以举例说说吗?为什么最终决定采用这样的表现形式?

以前有过很多的创作方式,尝试过油画、插画、录像、水墨、摄影、文字等。到后来以摄影为主了,我喜欢四处游走,摄影可以满足我这个爱好。相对于其他艺术,摄影在中国是门新艺术形式,在国际上来说也算比较新的。上大学时我选了数字媒体,我想我也画了好多年的画了,要学点更新的东西,后来学的看的东西多了,就决定用影像来表现我的作品。

后来在《人间景》中你用了宝丽来相机,为什么采用这一媒介?它与你之前的媒介形式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宝丽来复产之后的相纸没有之前的好,不易保存也不稳定,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朦朦胧胧的味道正是我需要的。当时宝丽来公司给我提供了复产后的最新产品让我试片,恰巧我正在湘西过年,就去拍闹春了。之前的是用数码和传统胶片,这些媒介相对来说都比宝丽来稳定得多,看到的效果和拍出来的偏差不会很大。而这次的宝丽来相纸就不同了,控制难度相当大,等到的结果意想不到,又很符合我作品内容的需要。

你小时候生活在很美的湘西农村,有一次你说:“温情只有当我们已届成年,满怀恐惧地回想起种种我们在童年时不可能意识到的童年的好处时才能存在。温情,是成年带给我们的恐惧。然而都市化进程正是今天带给我们的恐惧,而又不愿去停止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温情。温情在哪里?都在那悠远的过往岁月。”听你这么说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出现那些朦胧又很温情的画面了,在我看来,你所有的作品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变奏?

我同意啊,哈哈。从《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到2011年的《春――人间景》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会脱离原来的主题。变化是随着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的。《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是我在上学时候创作的,那时候没有工作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更没有接触多么复杂而丰富的社会,所以创作的作品单纯,几乎是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同时也是在想象我自己。即将要毕业了,要走出校门开始另一种生活,像冒险也像充满期待的旅行,所以就取名“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很符合当时的阶段与所处的环境。到了《丛林日记》就开始涉及一些有关当下社会的感受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创业的路上,第一次真正地踏入社会工作。《春――人间景》系列大部分以当代社会的生活为背景来创作了,这时候我已经创业两年。

你认为自己是摄影家还是艺术家?

我认为是个艺术家。摄影家单以摄影创作,对摄影技术十分讲究,因为技术也是摄影史的一部分。我不太讲究技术的完美,只要能够满足作品内容的表达就可以了,还是以内容以及内在的需要去选择媒介和技术特性。目前我大部分的作品是以摄影的形式呈现,但我没有故意去深究各种技术,艺术家还是要以创作为主,技术为辅。两者的不同之处只是艺术家会涉及多种媒介,而摄影家只以摄影为媒介。

哪一个摄影潮流最令你感兴趣?以摄影术、数字技术为媒介来创作,其中的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什么流派我都喜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感方式,它们都很美。摄影术在创作上的可能性比较大,空间也很大。特别是后来的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艺术家在技术上有很多的选择,每个媒介有每个媒介的特性,不同媒介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艺术家不再需要苦恼于媒介技术问题,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实现。

下一个创作计划会是什么?

从《春――人间景》系列开始,后来创作了“夏”系列。接下来就是“秋”、“冬”,每一个季节都会有每个季节的故事,我想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

可否和我们分享你喜欢的摄影家/艺术家,或是你正在看的书?

好多我都喜欢,每个艺术家都有他的特点。比如荣荣、斯宾塞・图尼克、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安迪・沃霍尔、王庆松、卢彦鹏、他们艺术小组等等我都喜欢。最近阅读较少,买了韩寒的书在看,上学时候都没看过他的书,现在想读,当代年轻作家里我比较喜欢他。

上一篇:“看”的体验 下一篇:浮世影记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