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侵犯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时间:2022-10-19 07:49:40

报刊侵犯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某科学院诉某报社侵犯名誉权案

原告:某科学院

被告:某报社

原告诉称,据作为原告的某科学院不完全统计,某报社所属某报2010年8月9日至2011年6月6日在其纸质版及电子版、数字报的“今日健康”版面上,刊登以“×科院能切断肿瘤细胞DNA链并使之凋亡的国药问世——中晚期肿瘤患者有救了”为标题的广告19次;2010年9月29日至2011年5月10日在其电子版、数字报的“今日健康”版面上刊登以“治肿瘤——×科院有了‘细胞因子’”、“癌细胞的‘杀手’——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治肿瘤,30天显奇效!”等标题的广告13次。

原告认为,被告未经其许可,擅自使用“×科院”这一某科学院的专属简称,侵犯了其名誉权,遂诉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辩称某报并未在北京市发行,本案应由被告住所地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管辖。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是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原告住所地为北京市西城区,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为北京市西城区,故该院对该案享有管辖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八条之规定,裁定如下:驳回被告对本案管辖权提出的异议。

一审裁定后,被告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被告(即二审中的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的原则和前提是报刊在受侵权人住所地有发行。本案中某报未在某科学院住所地发行,故不应引用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将某科学院的住所地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另外,法院不应当依据上述两个司法解释来确定某报电子版的侵权结果发生地,而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来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将某科学院所指的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即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综上,某科学院所指的侵权行为的实施地和本案被告的住所地均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故此,请求:撤销一审法院的管辖裁定,将案件移送至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审理。

原告(即二审中的被上诉人)辩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一条的规定,某科学院的住所地应当为侵权结果发生地。上诉人所称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前提条件在这两个司法解释中并没有规定,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成立。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之争议焦点系某科学院的住所地能否视为侵权行为地,具体讲,能否视为侵权结果发生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6号)第一条规定,一审法院将自认为受到侵权的某科学院之住所地视为侵权结果发生地是正确的。某报社上诉所称适用该司法解释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法发〔1993〕15号)之前提条件,还有其请求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有关司法解释之上诉理由,因于法无据,本院不予采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审裁定。

对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理解与认定

本案涉及的是诉讼程序上的管辖法院问题,争议焦点是如何理解和认定名誉侵权的结果发生地。

在阐述本案管辖问题之前,本文先论述一个看似与管辖无关但又密不可分的问题,即新闻效应与侵权结果。“新闻效应与侵权结果的发生是两回事,新闻效应是与报道相关的,而侵权结果则是对受侵权人的结果,它的着眼点在于受侵权人被侵权后产生的最后状态,新闻效应只不过是产生侵权结果这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①即,有新闻效应未必有侵权结果。在二审中,上诉人辩称,某报日发行量135万份以上,这充其量来说某报是有这么一个新闻效应,但在未有证据证明损害结果发生的情形之下,究竟能否据其发行量大小来判断其是否侵权值得商榷。更何况,某报的新闻效应实际上也并未扩展到北京市西城区。“民法学说将名誉分为外部名誉和内部名誉。外部名誉指对民事主体的社会评价,内部名誉指民事主体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感知。一般认为,外部名誉应当受到名誉权的保护。”②外部名誉社会评价的降低是因为侵权行为为社会上不特定的第三人知晓,并对受侵权人产生了负面的看法,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生产和经营。

本文所指报刊为区域性报刊,非全国性报刊。众所周知,报刊存在发行问题,这也便决定了报刊侵权不同于一般侵权。报刊侵权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理解和认定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结果发生地的认定既要有法律依据又要有事实依据。鉴于报刊传阅方式的特殊性,故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理解与认定:

1.非网络发行侵权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报刊一经发行,以发行范围为边界,虽然可能会出现多个侵权结果发生地,但与案件有最为密切关系的地点是被告住所地和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住所地。因为假使侵权成立,被告住所地和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住所地往往是发生侵权损害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梁书文曾说过,报刊名誉侵权之所以可选择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住所地法院管辖,是因为报刊在该地有发行,该地公民能看得到,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假如报刊未在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住所地发行,当地公民在其住所地便不可能看到该报刊,就不会作出负面评价,也就难有损害结果发生,随之也就不存在如何选择管辖法院的问题。

正如法律职业者研习法律需要知晓法的渊源一样,适用法律条文则必须基于案件事实,就本案而言,则是基于报刊发行的事实。在本案中,一是被上诉人并未举证证明北京市西城区内不特定第三人已知晓此案,并对被上诉人发表了负面评价,使被上诉人的社会声誉受到了损害,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秩序。这正如在美国的一个判例中法院所宣称的:若原告不能证明任何第三人听到被告对原告所作出的诽谤言词,则不构成毁损名誉。因为“侮辱的特点是以言词对他人陈述,而不是原告的自我估计”。二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仅以原告住所地在西城区,就认定侵权结果发生地在该区,驳回被告的管辖权异议申请,难免过于武断。三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能因某报发行量大,不考虑具体的案件事实,而是先入为主地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6号)第一条,背离该条文出台的背景与目的。上述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在报刊侵权案件中,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选择其住所地法院管辖的诉讼权利得以成立的基础,必须是其住所地与被告住所地之间存在一个交集,即报刊发行;否则,根据便宜主义,只能是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最为适宜。

此外,对于报刊侵权类案件,在满足报刊发行的前提条件下,在被告住所地与侵权结果发生地(系在受侵权人住所地)都明确或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选择其住所地法院管辖,但就本案而言,完全不存在此类情况。

综上,具体到本案,由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管辖才是最为适宜的。

2.电子报刊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如何理解电子报刊的性质,笔者认为报刊是集众多记者和编辑的智力劳动而形成的一部由报社享有著作权的综合性作品。电子报刊是该作品有形载体的无形化、网络化,但是本质上仍是一部著作权作品。

基于上述认识,当电子报刊发生侵权时如何认定侵权结果发生地,并选择管辖法院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电子报刊发生侵权后,可参照法释〔2006〕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来确定管辖法院。该规定明确了法院管辖的基本原则,即通常情况下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则由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法院管辖。

就本案而言,被上诉人辩称其诉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另一原因是上诉人的电子报刊亦损害了其名誉权,但是参照法释〔2006〕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本案并不存在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情形,所以本案由上诉人住所地法院即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管辖最为适宜。

3.非网络发行和电子报刊同时存在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阐述,非网络发行和电子报刊同时存在时,可从两方面入手确定管辖法院。第一,案件所涉报刊在受侵权人住所地无发行时,参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第二,案件所涉报刊在受侵权人住所地有发行时,受侵权人可以诉至其住所地法院。

结 语

管辖权异议案件究竟由哪个法院管辖,除了依据法律条文外,还须基于案件事实,不能机械适用法律条文,应在明晰法律背后的理论依据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在裁判文书中,法院也应进行充分说理论证,使当事人能服判息诉,真正实现司法审判定纷止争的功能。

注释:

①高秀峰 谷辽海 王霁虹:《中国新闻侵权判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页

②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31页

(作者单位:大众报业集团办公室)

上一篇:有意思的观点冲突 下一篇:“哭出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