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来中国网民的舆论角色嬗变

时间:2022-10-19 07:48:42

十五年来中国网民的舆论角色嬗变

摘 要 本文在对中国网络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网民舆论角色的变化,并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网民的舆论角色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以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网民 舆论角色 嬗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关于中国网络媒体的历史分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的观点是:1994-1995年。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6-2000年,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2001-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运作的转折;2003至今,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网民的发展也分成几个阶段:

1994-1995年,网民群体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网民是离散的、少数的、被动的,网民的行为是不确定的,缺乏主动性的,网民是信息的“收受者”;

1996-1999年,网民群体的形成阶段。在本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网络,网民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人,而是慢慢朝着一个群体发展起来,在网络传播中。网民仍是被动的,网民是积极实践的“学习者”;

2000-2003年,网民群体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Web2,0时代的到来,网民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了,而已经成为一种了不起的力量,在各行领域挥着作用巨大的作用,这个阶段网民是“舆论监督者”;

2004至今,网民群体的膨胀阶段。本阶段网民的数量和质量亦在不断上升,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已经渐渐占据主动的地位,可以说,从2004年以后,网民在不断的继续膨胀,网民已经成为了网络传播的最重要的“传受主体”。

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五年来网民舆论角色的嬗变。

一、网民群体萌芽时期的懵懂参与者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在这个时期,由于互联网是刚刚进人中国的新鲜事物,知道的人并且会使用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如一些学术交流网、公司内部信息传输等。

据一些统计数据显示,这时候上网的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接受过“洋”教育的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老百姓则少之又少。这个时期网络在中国确属新鲜事物。而且,只有买得起电脑有条件上网且又懂得基本网络技术的人才能上网。上网活动在知识分子、商业精英中虽比较常见,但他们的网络活动多集中在学术交流、浏览信息上,而不是通过网络形成舆论。这种传播方式只是缩短了人际传播的距离,并没有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多大改变。所以这一阶段的上网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做更多的事情。从这个阶段网民的活动看网民的角色,为数不多的网民只是简简单单的网络活动的“参与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时候的网民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是信宿,是受众,是信息的接受与反映者。可以说是网民群体的舆论意识还处于“孕育时期”或者即将到来的“萌芽时期”。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个时期的网络确实也起到过很大社会作用,初步体现出了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迅速、及时、互动等。

如,1995年有个著名的网络事件――朱令中毒事件。这一年3月,清华大学的92级女学生朱令突然患上了疑症,陷入极度昏迷状态,生命垂危,被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但是病因始终查不出。后来朱令的同学将朱令的病症发到网上,又将其译成英文通过Internet发往全世界,这种向网络求助的举动很快得到了回应,仅仅用了三个小时,世界各地的回信就有1500多封,很多人认为是“铊”中毒,这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这个新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传递信息。发出信息,得到反馈,大大缩短了人际传播的距离,通过网络,可以获得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这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这即是我们所说的网络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和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对应的一种传播形式。

二、网民群体形成时期的积极学习实践者

传播学上讲,群体是有某种社会共同属性的、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其社会功能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从1996年开始,网民这个群体正在成形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的,在这一阶段,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网民这一群体也从离散的个人慢慢发展成一个“社会”群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全中文的搜索引擎――搜狐。从1997年10月开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对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每年1月和7月统计结果,对互联网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就方便了我们进行纵向的比较,便于我们分析和探讨网民的发展演变。从1997年到1999年这两年我国上网的用户从62万迅速增加到400万,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本科学生,同时网民的组成结构也日趋复杂。

网民这一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随着网络社区的形成,诸多网民们有了共同的归属感,团体意识变得更强,网民这一群体已经成为一股力量,而且这股力量越来越大。通过这一阶段网民的活动来看。在这个时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的舆论意识有所加强,但是并非主动的,而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实践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学习者”,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和使用网络,而是处于不断地学习之中。

当然,这个时期网络所能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上海复旦大学就做了一次革命性的尝试,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开始国内首次网上授课,20名学子成为首批受益者。学生可以不必到课堂听课,而是通过电脑就可以收到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这一举动掀起了网络教学的新热潮。这一教学模式的变革,可充分说明网络传播的巨大优势,网民也不断地发展壮大。

1998年11月上海的最大的中文网站“上海热线”,对17、18两天爆发的继1965年以来本世纪罕见的狮子座流星暴雨做了网上实况直播,突破三十万人次访问量也足以说明这个时期网民的积极性。

三、网民群体发展时期的网络舆论监督者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带来的网民群体的跨越式发展时期。Web2.0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这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在Webl,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而在Web2.0时代则不然。每个人都是供稿者,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有了Web2.0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网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甚至深入到杜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网民的活动看网民的角色,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网民的主体意识很强,借助Web2,O所带来的便利,网民可以发

挥更加积极地作用。这一阶段网民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网民所从事的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民的角色有所改变,不只是参与网络活动那么简单,网民有了自己的思想,网民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在这个阶段,人们有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不光可以通过发帖子、回帖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还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网络社区等,采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观点表达出来,网民甚至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设计自己的网站。本阶段网民变化很大,尤其是网民的团体意识较之以前增强了,作为网民,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的责任感增强,可以说这一阶段网民才算真正进入舆论角色当中。

在这一时期,几个典型的公共事件安全,不管是孙志刚案、宝马撞人案还是刘涌案,在案情渐渐明朗的过程中,网民的监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网民很关注案情的发展进程,对案情进行全程监督。这些说明了网民网络舆论主体意识大大提高,开始主动地关注、传播、评论信息了,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明显。网民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充分显示了网民自己通过网络舆论改变事件进程的强大力量。

四、网民群体的膨胀时期的理性辨析者

前一阶段的网民已经初步具备了主体意识,但在网络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更多时候网民体现了非理性的舆论。但是,随着网民群体的发展,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了,网民的主体意识也已经形成,但本阶段网民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是群体继续膨胀并向“传受主体”转变,网民的舆论在本阶段更多了理性的辨析。

此阶段的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在此以网民理性意识表现较突出的“周老虎事件”为例。

一张虎照在网上掀起巨浪,一时间舆论哗然,陕西省一农民周正龙声称拍到了稀有罕见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经该省林业厅“鉴定”证实该照片是真的,这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网民对此非常感兴趣,在网络上展开广泛的讨论,对“虎照”进行认真的分析,随着“年画”疑点的发现假虎照事件也进入了高潮,网络分为两大阵营“护虎阵营”和“打虎阵营”两派,两派激烈论战,但是,主流网民表现得相当理性和成熟,较少出现无理的谩骂和恶意的攻击,而是用冷静的话语摆事实、讲道理,科学地论证虎照的真实性。这推动了虎照事件圆满地解决。

在网民的主动参与和推动下,虎照事件最终“真相大白”,在这个过程中,网民通过媒体接受信息,又通过媒体信息,尤其是网络媒体上的网民更加活跃,在“传――受――传”的过程中,网民成为了真正的传受主体。

在自媒体到来的时代,网民更多的运用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不排除有感性的成分,但是这个时候的网民较之以前确实有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他们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事件的解决提供了意见和建议,有的直接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网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和加强。

上一篇:《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 下一篇:电影与新媒体艺术的影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