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

时间:2022-10-19 07:30:43

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08-0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可并发体克、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使因缺血坏死的心肌细胞损耗降至最低。我院心脏内科对急性心梗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2008年1月一2009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50例,女27例,年龄36一70岁,平均年龄50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9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31例。心梗合并室性心律失常55例,心梗合并心力衰竭19例,心梗合并休克38例。均符合以下溶栓条件:①缺血性胸痛≥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ST段在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mv,或在相邻2个以上胸导联抬高>0.2mv;③肌钙蛋白≥0.1ug/L;④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均

1.2 方法采用静脉穿刺法,穿刺部位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近心端静脉血管。将尿激酶1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分钟内滴完,疗效评价: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②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一MB峰值提前出现(14h内)。

1.3 结果77例患者顺利再通66例,失败11例,成功率85.7%,68例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3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放弃治疗,2例患者溶栓后再次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而死亡,1例患者溶栓后第7天大便后猝死,3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护理

2.1 溶栓前护理

2.1.1一般护理将患者安置于监护室(CCU),保持相对安静,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床边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装置、呼吸机均处于备用状态;采用鼻导管给氧,流量4~6L/min,吸氧对休克或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必要时每15~30分钟记录心电图1次,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资料。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至少2条,一条选用静脉留置针,供溶栓及输注药液;另一条静脉通路可根据血管情况选择,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以备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快速检测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T,出凝血时间等。

2.1.2 心理护理由于心肌梗死病人胸痛明显,有濒死感,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护士在实施抢救的同时,要根据患者当时的心理特点运用正面鼓励的语言和握手等心理支持方法,给予安慰和鼓励,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告知患者胸痛是由于冠状脉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溶栓的目的就是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改善缺血区血供,恢复房室传导,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给病人以依赖感和安全感。

2.2 溶栓后护理

2.2.1 心律失常的监护溶栓后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持续心电监护24h以上,密切观察有无频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或持续多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先兆,除颤仪等抢救物品处于应急抢救状态;观察房室性传导阻滞的演变,记录演变的过程及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对合并有休克、心衰的病人,重点观察心率、血压及尿量的变化,并严格记录。

2.2.2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自发性出血是尿激酶的主要副作用,有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发生的,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粘膜淤斑),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皮下或肌肉注射用药,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肿胀及血肿出现,本组1例43岁男性患者,在一次肌肉注射后,由于穿刺点按压时间过短,致使臂部或右大腿出现一25×40mm的皮下淤血,后经及时处理,6天后消退,还要观察瞳孔有无变化,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2.2.3 舒适护理因患者病情危重,溶栓后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常出现焦虑、烦燥、背部酸痛、肢体麻木,食欲不振等症状,我们采用定时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背部按摩、床上操等方法缓解患者不适。

2.2.4 饮食护理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不吃甜食,牛奶等易引起胃胀的食物,预防便秘。

2.2.5 便秘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患者不适应床上排便等因素而发生便秘,我们同病人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采取通便措施,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每日清晨空腹饮用蜂蜜水20ml;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等。

3 健康教育指导 ①做好饮食、活动和心理指导;②发放健康宣传册;③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测凝血指标;④预防便秘;⑤避免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定;⑥避免过度劳累及寒冷刺激。

4 讨论大量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心梗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目标是尽快给予再灌注治疗,并开通梗死血管,尽量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尿激酶是临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源,使之成为纤溶酶,使非溶性蛋白裂解成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碎片,从而达到溶栓目的[2]。通过临床观察,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效果肯定,溶栓速度快,费用低,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且护士独立就能完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3

[2] 乐奕全,张义林,来乐祥,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和硫酸镁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中国乡村医药,2004,10(11)5.

上一篇:针刺加耳穴疗法治疗神经性耳鸣28例 下一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血糖监测中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