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高考

时间:2022-10-19 06:59:51

“老三届”高考

1970年,我在邛崃县前进公社当“知青哥”,每天挣两毛钱的工分。破草屋、常无粮,是千百万知青的寻常景况。

我们这一代人,被称为“老三届”,就是指1966年“”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据统计总人数大约为1500万人。

这批人本该陆续跨入大学校门,1969年后却被戴上“知识青年”的帽子,送到穷乡僻壤“接受再教育”,把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无奈地抛洒在荒野之中。

“”后,初考、中考和高考一律被取消了。其实,“”中还是有人读大学的,因为他老人家1968年7月就有“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走后门”这个词儿就是那个年代时兴起来的。

农村招生工作中,县、公社、大队干部把名额霸为己有。这些土皇帝们把自己的娃娃依次排队,四川省有个公社,1974年时计划“推荐贫下中农子女”上大学的名单居然已经排到1980年,甚至还有排到1987年的!(见1978年5月2日《人民日报》)

另一方面,当权者借机勒索钱财、胡作非为,天怒人怨。

后来,我好不容易靠“顶替父母”的招工政策回了成都。

1976年,我在成都市二医院当进修医生时,为自己没有大学文凭感到自惭,令我大吃―惊的是,另―个进修的青年军医,是某将军之子,竟掏出两个大学的毕业本本!据他说:读了两年大学后,不合胃口,又上了另一个大学。

吹散黑云的东风终于来了。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以他干净利落的四川话宣布:“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了!”

春雷炸响,唤醒了一代青年已飘渺逝去的大学梦!

1977年12月,一个极普通的冬日,我在度过人生最为勤奋的两个月苦读后,以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疲惫,走进梦想了近十年的高校招生文化考试的考场。那一年,我已经28岁。

步入考场的情景既滑稽又让人辛酸:有―团稚气、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更多的是像我这样饱经沧桑、神色憔悴的“老童生”。据当时报纸介绍,此次参考者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只有15岁。

这次高考开始于1977年11月28日,结束于12月25日。全国约有570万人踊跃报名参加考试,各地试题也不同。参加考试的人有工人、农民、军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有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青及应届高中毕业生。

四川省的语文试卷里,有一题是默写诗词《蝶恋花》,考场里突然有几个人喃喃唱起为这首词谱的歌曲:“我失骄杨君失柳……啊啊……君失柳!”考场中居然歌声一片了。监考老师大叫:“不能唱,只能背诵。唱是作弊!”歌声始止。

又有道解释成语“力挽狂澜”的小题,把一位络腮胡子老兄难住了,不禁叫出声来:“力挽狂澜……妈的,是不是跳到河里头当雷锋救人嘛?”安静的考场中响起笑声一片。

不要讥笑他们,这毕竟是荒废11年后的高考啊!

据权威部门认定,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一次最大规模、最多人参加的考试。为此中央有关部门曾特批动用当时认为神圣不可侵占的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去印刷考卷。

据教育部门当时统计,当年参加高考的570万人中,被录取的有27.3万人,“”年代被剥夺高考权力的考中者占绝大比例。散场后“老三届”们议论纷纷:“赶上考大学的末班车,能考上,高兴!考不上,也高兴――总给了老子公平竞争的权力!”

我亲眼看见―个令人辛酸的场面:―个未老先衰的老兄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像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中举的范进―样疯癫了!他头发蓬乱,捧着通知书乱窜乱吼:“哈哈,考上了!老子考上了!”

范进是被老丈人胡屠户狠抽两巴掌打清醒,这位老兄则是被哭哭啼啼的老婆拉到医院,屁股上猛打了一针苯巴比妥镇静剂。

作为过来人,我要告诉青少年朋友们:人生道路种种,读大学也并非惟―选择。但你们是幸福的!不管你能否顺利通过高考,你们拥有这种权利――须知你们的父辈,曾因被无情剥夺高考权利而含恨终身啊!■

上一篇:风雨往事――我所经历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一篇:何香凝虎口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