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

时间:2022-10-19 06:36:58

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困惑的是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才算是好语文课,学生怎样学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课。学生学完课文后,心中总是模模糊糊。要问他们懂了没有,那他们一定说是懂了,但是要是问他们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们又回答不上来。可见语文教学,不在教授学生已经明白的东西,而是要教授学生还没有明白的东西。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所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让文本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完课文,使学生的心中能亮堂起来。所以,我们说语文教学就是为了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教师的点拨、启发要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别有一番天地的感觉,有一种搜奇探险的感觉。既要使其入乎其内,又要使其出乎其外,达到心与物和的境界。这才不是为语文教学的至境。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那学生对文本永远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内心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还是不会解读文本。那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要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明灯,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心中能产生困惑,有惑可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疑。语文说难学,确实很难学。说容易,也确实容易。字、词、句、篇章、结构,这样的一讲,就算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懂,是否从中明白了一些什么,从中得到了一些什么,那就听天由命了。对学生来说,它们习惯了老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知不再把语文课当做一门很有学问的课。他们感觉到,教师所说的那些,他们经过阅读也会自己知道。同时考试也不考书本上的内容。只要他们平时多读点书,看点文章,考个及格还是没有大问题的。所以,它们是不在乎语文课的学习的。语文成学生可上不可上的课之一。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那个这样的想法呢?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首先就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挑战的欲望,让他们时常处在一种困境中,长期思考一些看来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历险的过程,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满足它们的求知欲。历险,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心中经常有一盏灯,这盏灯伴随着他,让他能够为他们烛照出一片光亮,看清楚一些他们自己不能看到的东西。我们认为,我们语文教学还在浅层次上漂浮。还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浮光掠影,飘忽虚渺,难以捉摸,味同嚼蜡。学生感觉到语文无非是这样。所以,逐渐也就对语文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是造成语文教学容易学习又不爱学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文本中的人和事,碰撞出学生情感的火花,思想的火花。让这些火花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明灯的火源。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常常有一种仰视文本的习惯,他们很少或者不能够把文本还原到生活层面来理解,他们就文字而文字,而没有把文字背后的生活,生活背后的作家拿来作为考量文本的东西。造成文本学习的肤浅。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作品背后是生活,是人。学习文本没有了作家,那文字只是一堆对学生来说是无用的方块字而已。学生和文字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他们走不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也就走不进语言文字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把文字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能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让学生透过生活图景,感受到作家的思想的脉搏,心灵的跃动,情思的飞驰。顺着这样的路径,学生才能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本质。记得我在讲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学生对开国大典是的那种场面不能很好的体会,作家写作时的那种激动心情也很难领会。对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想象一下他们过六一儿童节是的热烈场面和他们激动喜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对照比较,学生很快的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了当时热烈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再比如学习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我们就那几个电影中送别的镜头来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诗的好处。作者站在江岸,看着友人远去,直到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长江的水,滚滚向东流去。其心中依依惜别的深情可见一斑。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诗句之佳妙之处自然体会得到。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生活意识,在学习中让学生不再感到茫然、昏然。而应该让他们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的明灯亮起来,思路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上一篇: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下一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浅见